“同学们看,这朵山茶花的针法要像咱们彝家姑娘绣花腰带那样,一针紧挨着一针,才有灵气嘞!”日前,在云南省永仁县永定小学的美术教室里,彝族刺绣能手苏亚丽正带着孩子们穿针引线。当六年级学生李雨桐将太阳历图腾绣在手帕上时,古老的彝绣技艺正通过新一代的指尖焕发新生。这种“一针一线皆文化”的场景,正是永仁县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生动写照。
通过政策保障、课程融合与社会联动,当地构建起非遗传承的教育生态,让千年彝文化在校园沃土中扎根生长。
据悉,2024年出台的《永仁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为这一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教材+师资+社团+评价”四位一体体系,全县12所中小学实现非遗课程全覆盖。县里组织非遗传承人与教研人员共同编写2套本土教材,深入解读文化内涵;师资库采用“1+N”模式,23名县级传承人带动156名校级教师,形成专业传承与校内转化的教学梯队。
中和镇直苴小学的“非遗+学科”融合模式尤为亮眼。数学课上,几何图形菱形、三角形等转化为刺绣纹样;语文课堂则分析《梅葛》史诗的排比、拟人、暗喻等修辞手法。校长简起胜介绍,这种跨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习热情显著提升。
为打破“作品只挂在墙上”的局限,永仁县构建“1+4”新品发布机制,将学生设计转化为文创产品。职业高级中学的“绣工坊”实训基地已承接酒店订单,学生作品按市场价获得报酬,实现技艺锻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在猛虎中心幼儿园,非遗“双拐”(高跷)成为体育课项目,带动亲子参与,形成“校园—家庭—社区”的传承闭环。
在永仁县民族中学的“绣美时光”社团,学生们将家乡的樱桃、马缨花、梯田等元素融入刺绣创作。非遗传承人李如秀介绍,社团成立半年已积累300余件作品,其中12件入选县级非遗服装展。这种将地域文化转化为艺术表达的教学模式,正是永仁县非遗教育的核心特色。
“当孩子们用彝绣描绘家乡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丝线,更是文化的温度。”永仁县委书记彭鉴说。目前,全县已培育200余名小小传承人,打造2个精品示范社团。从课堂到社会,从技艺到精神,永仁县正以非遗为纽带,编织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共生网络,让千年彝韵在青春的活力中永续流传。(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张艳)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