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山里的娃娃,心里装着整片天地,每一幅作品都尽情释放着孩子的天性,绽放着内心的阳光和稚嫩。”原定西市美术馆副馆长、市画院副院长赵晓玲感慨地说。今年“六一”,定西市美术馆第一次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寒水学校办画展。
寒水学校是一所教学点,现有24名学生。近年来,该校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以美育为核心,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积极开发绘本制作、装置艺术、文创产品等美育校本课程,让学生发现、记录、传承家乡之美,打造“小而精、和而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晨光穿透薄雾,洒在寒水村的山梁沟壑,乡土美育的生动实践,正滋养着乡村的文化土壤和孩子们的“童画”世界——校长赵飞带领教师把村里的“老隧道”“双子泉”“樊举人”等传说,一条条挖掘整理出来,串成“寒水故事库”,又把孩子们笔下的波纹、山梁提炼成文化符号,做成书签、布包、丝巾。美术教师周佳则利用美术课和课后服务时间,把这些故事变成版画、绘本、装置艺术,让孩子们在油墨清香里延续着美丽的传说。
多元文化交融是该校的又一特色。通过举办民族团结征文、手抄报比赛、文创产品展示等活动,生动诠释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知和实践。“我和王乾是同桌,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但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就是一家人。”学生马学琴在作文中写道。
滚铁环、滚弹珠、打沙包、跳绳等因地制宜开发的课间“微运动”,让校园洋溢着青春活力。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或教孩子们踢足球、打篮球、滑旱冰,或开展体育比赛活动,一天一特色、一周不重样。“全校没有一个戴眼镜的学生。”赵飞笃定地说。
每天不定时的“望远课”是学校的创新举措,所有人准时搬上小凳子,坐在操场东头,随着教师口令“找老鹰、数梯田”,大家面向远处的大营梁极目远眺。同时,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体质和兴趣等,科学合理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增加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时间。
近年来,寒水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优势资源,将美育教学从校内延伸至田间地头,让沟壑峁梁、阡陌农桑皆成美育大课堂。课余时间,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走近自然、观察自然。放学后,他们又背上画板走向田间,对着远处的山峦、近处的花草写生,或到山野挑石子、捡树枝,就地取材创作石头画和手工艺品。
就这样,跑一跑、望一望、画一画、笑一笑,日出到日落,青山到书页,孩子们的眼睛始终清澈透亮。教室窗台、花园墙边,随处可见学生用石子搭建的装置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装扮了校园,也点燃了孩子们多彩的童年梦想。
“美育的根,必须深扎在生养我们的土地里。”赵飞说,乡土美育的种子已然在学校深深扎根,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那份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的眷恋与自豪,也点亮了乡村教育希望的灯火。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祁福鸿)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