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赵柏暄)近日,内蒙古大学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学校着力发挥生物学一流学科优势,整合研究力量,首次以第一单位在Cell正刊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该成果由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徐成冉、研究员杨李领衔,联合北京大学团队完成,首次揭示了母体肝脏在妊娠期与哺乳期的独特代谢变化,为改善母婴健康和提升乳品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人员将肝脏比作母体的“能量中枢”,提出“怀孕时钟”概念。即随着孕期推进,小鼠肝脏代谢活动呈规律性变化:妊娠早期以能量储备为主,随后转向胆固醇和脂肪合成,孕晚期则动员脂肪产生酮体。分娩后若未哺乳,肝脏会迅速恢复孕前状态;进入哺乳期,肝脏会切换到新的“代谢通道”,增强脂肪合成与输出,为乳汁分泌供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妊娠期肝脏依赖gp130介导的信号通路重塑代谢,缺乏该通路会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关键酶ACSS2发挥主导作用,缺乏它会使乳汁脂肪含量下降,影响幼崽生长。gp130和ACSS2如同“关键分子开关”,控制着两个阶段的能量供给。为验证这一机制的普遍性,研究团队对绵羊进行分析,发现尽管小鼠和绵羊基因调控存在差异,但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肝脏代谢适应模式高度一致,表明这一机制在哺乳动物中具有普遍性。
该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具有深远意义。在基础科学层面,本研究将肝脏置于生殖系统的整体研究框架中,为探索器官的适应性与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模型。在医学方面,研究提示孕期代谢失衡、胎儿发育受限或产后乳汁不足,可能与肝脏调节不充分有关,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对畜牧学而言,这项研究推动了行业从传统经验育种迈向分子和代谢层面的精准调控,奠定了“分子畜牧学”的科学基础,标志着草原畜牧业进入精准化发展的新时代。在乳品与营养领域,通过调控关键代谢因子,有望改善乳汁的营养结构,提升乳品的健康价值,同时有助于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
据悉,近年来内蒙古大学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大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人才队伍。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支撑下,学校科研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继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首次突破100项大关后,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32项,再创历史新高。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