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组建“守望相助·同心筑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跨越千里奔赴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开展推普实践活动。师生们以语言文字为纽带,跨越山海,深入彝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该实践团以“语言浸润”为切入点,精心设计“同音同心”推普课程,将拼音教学与彝族民间故事、生活谚语相结合,增强语言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在“青说青听”主题宣讲中,团队成员融入宁波海洋文化与凉山彝寨风情,通过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讲述红色历史与乡村变迁。
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守望相助·同心筑梦”实践团开展推普实践活动。学校供图
为推动推普工作走深走实,实践团开展入户调研,深入了解村民语言使用现状与实际需求。在村民阿依莫家,志愿者发现她曾因只会说彝语,错过电商带货的机会,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阿依莫有了自己的电商账号,也能流畅说出自家农产品的特色亮点。以此为契机,实践团通过协助开展电商用语培训等方式,切实帮助当地群众提升沟通与致富能力。
此外,实践团在普格县火把文化广场设立推普摊位,将普通话宣传与趣味游戏、民族文化体验相结合。“当我们不再只关注教了多少句普通话,而是在意这些话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难题时,我们才算真正从‘走进家门’到‘走进了他们的心坎里’。”该实践团团长朱怡畅说。
在“凉山手工艺活态馆”这座依托宁波东西部协作资金建成的活态文化空间里,宁波职业技术大学非遗传承社科普及实践基地在此落成。“实践基地的落成,是深化东西部协作的‘连心桥’,也是赋能产业升级的‘强引擎’。”该实践团指导教师、宁职大团委书记王欣表示,该基地将以非遗文化为纽带,促进甬凉人民交流融合,推动凉山产业与文化发展,培育两地青年人才。
近年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攻坚地区的语言难题,探索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产业赋能”的“推普+”多维实践机制,通过入户语言调研、职业技能培训、同音推普课堂等形式,助力少数民族群体从“语言互通”迈向“产业共兴”“生活向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徐晓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