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西方教育标准主导着国际教育评价体系。近年来,俄罗斯教师队伍建设“去西方化”的改革实践,令其在全球教育版图中确立独特坐标,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在人口危机加剧与教育全球化的双重挑战下,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俄罗斯政府以重构“主权教育体系”为战略目标,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启动系统性变革。
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动因
首先,人口危机加剧导致俄罗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根据俄罗斯联邦统计局(Russian Federal State Statistics Service,Rosstat)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初,俄罗斯联邦总人口数量为1.4615亿,比2020年的1.467亿减少近55万。人口危机加剧,老龄化趋势明显,这一现象反映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尤为突出。
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来看,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年轻教师短缺的问题。根据俄罗斯教育部及相关公开数据测算,2022-2023学年伊始,全国约有130万名教师,其中年龄在30-59岁的教师人数占比最多:30-45岁约40.52万人(31.17%),45-59岁约53.08万人(40.83%);而30岁以下的教师仅有18.7万人(14.4%),与60岁及以上教师人数——约17.68万人(13.6%)相差不大。这一结构表明,俄罗斯中小学教师群体呈现“中龄占多数、青年与高龄比例接近”的特征。年轻教师储备不足,将使教师队伍的年龄优化和代际传承面临压力。俄罗斯教育学科学院(Federal State Budgetary Institution Russian Academy of Education)院长奥尔加·瓦西里耶娃曾就俄罗斯师资队伍老龄化问题表示,到2029年,中小学校教师中30岁以下的比例预计将不超过6%。这一现状与趋势无疑对教师队伍的可持续性构成挑战。
其次,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呈现资源总量缩减与区域结构性短缺。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总体规模为104万人,比2013年的120万人减少了13.3%。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辞职人数在近7年间更是增加了1/3,2023年达到19.3万的峰值;根据俄罗斯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公布的数据,近7年来,特别是小学教师离职率增加近70%,俄语教师增加49%,生物教师增加41%,数学教师增加39%;这些领域和学科的教师面临职业压力、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多重问题。
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与俄罗斯当前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产生矛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学科和农村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尤为紧缺。如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地区、阿迪格地区、列宁格勒地区、印古什地区和卡拉恰伊-切尔克斯地区,面临更加艰苦的生活条件、更低的教育资源投入以及更少的职业发展机会,进一步限制了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高。
最后,俄罗斯青年教师流失加剧,教师职业稳定性差。俄罗斯总统国民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继续教育经济学中心(Center for Continuing Economic Education,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s,Russian Presidential Academy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RANEPA)的数据显示,目前俄罗斯已短缺约3.1%的中小学校教师。同时,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Moscow Pedagogical State University,MPSU)的一项研究发现,自2020年以来,在莫斯科学校工作经验不足1年的中小学年轻教师中,有84%在2022年及之前离开了教师行业;仅有9%-10%的教师具备1至3年的工作经验,约6%的教师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然而,由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待遇不佳等原因,俄罗斯仍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选择离开教育行业,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资源的流失。这种流失不仅削弱了现有教师队伍的力量,也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
面对教师资源总量缩减、区域配置失衡与职业吸引力不足等多重挑战,俄罗斯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政策支持的举措协同推进,既重点解决当下结构性矛盾,又着眼于教育现代化的长远需求,推动教师队伍从“数量补充”向“质量提升”转型,为重塑本土教育主权奠定人才基础。
第一,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定期认定体系。教师资格定期认定是促进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于2023年新修订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组织中教学人员认证程序》(Procedure for the Certification [Attestation] of Pedagogical Workers of Organizations Engaged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从三方面完善了认定体系:
一是推行多样化认定流程,教师可通过国家服务门户网等互联网渠道远程提交申请,加快审核处理速度,保障认定公正及时;二是建立特殊贡献与成就认可机制,对获国家奖励、荣誉称号、竞赛奖项等的教师进行专门资格认定,体育训练教师着重考量其在该领域的成果;三是新设立的资格类别自2023年9月1日起无限期有效,持有第一资格类别的教师申请最高资格类别无截止日期限制,未通过者保留原资格一年后可再申请,此举减轻教师负担,促进专业发展,稳定教师队伍。
第二,多措并举逐步优化教师评优与奖励机制。俄罗斯教育部部长谢尔盖·克拉夫佐夫指出,教师是传授核心知识、灌输公民价值观、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关键,国家应优化对教师评优和奖励机制,以推进国家统一教育空间。当前,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中,俄罗斯采取多项举措协同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评优标准与程序,俄罗斯新修订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组织中教学人员认证程序》要求,参评教师须具备专业协会认证的有效教学法体系,学生学业与课外活动表现突出,能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且具备运用教育技术和专业发展能力,评选由各联邦主体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开展;二是加大奖励力度,俄罗斯自2006年起持续优化奖励机制,从最初的万人获奖、每人奖励10万卢布,到2018年评选出1250名优秀教师、每人奖励20万卢布,着重强化教学成就认可;三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设立班主任补偿性奖励制度,目前全俄约80万名班主任每月可获1000卢布奖励,人口不足10万城镇的班主任补贴从2024年3月起翻倍至1万卢布,联邦财政已拨款30亿卢布给予支持。
第三,制定利好政策提升师资数量和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与量是俄罗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俄罗斯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项目和政策。
在师资培训与福利补贴方面,俄罗斯政府于2018年启动“未来教师”项目(Project “Teacher of the Furture”),旨在构建教师专业成长体系,计划在2024年前提升教育全球竞争力,各联邦主体组织高级培训、运用数字技术等助力教师发展,该项目预算超154亿卢布;2020年启动“地方教师”项目(Program “Zemsky Teacher”),该项目针对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若工作于5万人以下村庄或城市可获100万卢布补偿,远东地区达200万卢布,以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稳定性。
特征与启示
一是新型教师观导向的教师发展体系转型。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以新型教师观理念为导向的系统化路径重塑教师角色。
2010年,俄罗斯发布“我们的新学校(Our New School)”国家教育倡议,提出新型教师观,要求中小学教师须兼具学科专精、儿童发展理解与开放创新能力,将教师定位为“学生潜能开发者”。此后,这一理念持续深化,到2018年的“未来教师”项目构建能力发展体系,再到2022年的“2030年前教师培训构想(Concept for Teacher Training up to 2030)”,不断推动理念制度化,形成完整机制。
在标准建设上,俄罗斯2022年新版《教师职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Teachers)新增了数字化技能、跨学科教学等现代素养要求,并依托2019年总统令建立强制性国家教师发展体系,实现理念与制度深度融合。该教师发展体系呈现三大特征,一是前瞻性,提前规划2030年教育所需的教师能力结构;二是系统性,构建从职前培养、在职发展到终身学习的全周期体系;三是动态性,形成理念更新与标准修订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中小学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为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俄罗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方面,通过定期更新《教师(小学普通教育、基础普通教育、中等普通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职业标准》(Professional Standard for Teachers of Primary General Education, Basic General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General Education),构建涵盖教学技能、德育素养、专业发展规划等维度的能力框架,将职业准入、晋升考核与持续发展纳入标准化管理体系,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清晰指引。
另一方面,依托联邦项目打造全国性专业发展支持网络,借助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与独立评估机制,为教师提供个性化诊断、定制化培训及数字化资源。这种专业化发展模式具有技术赋能与协同治理的特点。在技术应用层面,整合在线教育平台与区域资源,构建覆盖教师全职业周期的数字化支持系统,实现专业发展资源的高效共享与精准匹配。在治理机制上,形成政府、学校、专业机构三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即政府主导标准制定,学校负责具体实施,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全面推动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系统性提升。
三是动态均衡的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机制。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以“补充与更新动态平衡”为重点,构建多元协同的优化机制。
在师资补充方面,通过结构化人才吸引体系,综合运用竞争性选拔、专项奖金及住房补贴等激励措施,吸引优秀毕业生投身教育工作;实施“地方教师计划”定向补给偏远地区,缓解师资分配不均。同时,采用差异化配置策略,对师范生按国家需求统一分配,对非师范生以专业适配与政策优惠柔性引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年龄结构优化方面,俄罗斯建立代际融合机制,依托《关于对青年教师的综合支持措施》(On 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Support for Young Teachers)构建青年教师全周期培养体系,并通过“教师-导师年”计划(Year of the Teacher and Mentor)制度化推进新老教师“传帮带”,促进教育经验传承。这一建设模式具有三大制度创新特征:政策工具结合物质激励与服务保障;系统调节有效化解师资入口狭窄与存量老化矛盾;发展机制形成“补充-成长-传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综上,俄罗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改革,既是应对人口与教育结构性矛盾的现实举措,更是其构建主权教育体系、重塑全球教育话语权的战略实践。从本质上看,这一进程以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关键,通过新型教师观的确立、专业化发展路径的创新及动态均衡机制的构建推动本土教育标准重建,逐步摆脱对西方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形成以“本土需求”和“实际效能”为核心的非西方教育发展范式。这种转型不仅为其教育主权提供了人才基础,更向全球展示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教育现代化路径。
然而,这场改革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内部看,俄罗斯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可持续性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通过物质激励与政策倾斜吸引了部分人才,但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偏远地区留任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政策落地效能仍需时间检验。从外部看,如何在教育全球化与主权化之间寻找平衡——通过教师数字化能力培养等举措对接国际趋势的同时,防止西方教育资本与价值观的隐性渗透,是俄罗斯仍须持续探索的命题。
未来,俄罗斯能否将阶段性改革成果转化为系统性优势,不仅关乎其教育主权的巩固,更将影响全球教育多极化格局的走向。而这一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也将为非西方教育体系的自主发展提供镜鉴。当然,主权教育体系的构建绝非封闭排他,而是在坚守与开放的动态平衡中,实现本土根系与全球视野的共生共长。(作者罗婉琦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陈汉知系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管理系讲师)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9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