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内蒙古通辽市钱家店镇中心小学:

以美育为壤,育满园芳华

发布时间:2025-09-09 作者:张耀南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期主题:美在校园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中心小学通过构建浸润式美育环境,创新五育融合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美的滋养中成长为懂得欣赏、乐于创造、心怀热爱的人。

  打造浸润式美育成长空间

  环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坚持“处处皆美育,时时受熏陶”的理念,从三个维度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美育空间。

  校园本身就是一本立体的美育教材。学校精心打造了两大文化长廊,让静态的环境成为动态的教育资源。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里,春种秋收的插画、节气习俗的故事、农耕智慧的谚语,不仅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韵律,更在观察四季轮回中学会感受自然之美;石榴籽红色文化长廊上的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画像,既传递了爱国情怀,又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团结之美深植于心——美与德,在互动中自然交融。班级文化更是美育的微观载体,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主题布置,在动手装扮教室的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升。

  学校专门设立了美育功能教室:艺术展区定期展出师生美术作品和手工艺品;音乐教室配备民族乐器和数字化音乐教学设备;书法研习室飘着淡淡的墨香,墙上学生的书法作品透着成长的痕迹。这些专业空间不仅为美育教学提供了硬件支持,更成为学生展示才华、提高审美情趣的舞台。

  校园的农耕实践基地,是美育与生活交融的天地。学生在这里参与农作物种植,观察植物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奇妙与自然之美,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和生态审美能力。

  课程串起五育融合的项链

  学校以美育为线,将德、智、体、劳串成闪光的项链,让每名学生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

  以美铸魂,让德育有温度——剪纸课上剪“孔融让梨”,谦让美德随红纸成形;清明节用彩纸扎花祭扫烈士墓,家国情怀悄然扎根。

  以美启智,让智育有嚼头——语文课上读古诗,让诗意与生活对接;数学课上设计模型,涵养空间美感。

  以美健体,让体育有滋味——大课间的操场最热闹,学生们踩着自编节奏跳集体舞,拉起手围成圈跳安代舞。校园趣味运动会上,“两人三足接力”“袋鼠跳摘星”等项目里,学生们在追逐中体会速度之美,在鼓劲中感受协作之暖。

  每位教师都成为美育播种人

  学校努力让更多教师成为美育“播种人”,让美育在校园扎深根。

  这几年,学校引进多名专业美术、音乐教师,还邀请镇上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当校外辅导员,传授传统技艺。鲜活的资源让课堂跳出课本,学生们听艺人讲民族音乐里的故事,在动手实践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让美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扎根。

  校本教研时,教师们一起琢磨“如何把美育融进数学课”“语文课里的美在哪里”。英语教师发现,教颜色单词时带学生画彩虹,学生记单词更快;科学教师让学生用树叶做标本画,课堂瞬间鲜活起来。

  为保障美育持续推进,学校争取政府支持、拓展筹资渠道,确保设施建设和课程开发有稳定投入;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家校协同形成重视美育合力。几年来,校园文化艺术节的节目从三五个增至二十多个,学生的获奖作品越来越多,眼里更有光亮了,言行更自信了。学生们开始在作文里描写晚霞,劳动后把工具摆得整齐,同学有困难时主动援手——心里装着对美的感知,自然长出爱人爱己的能力。

  农村学生的美育,不必追求华丽形式,关键是扎在乡土里、贴着生活来。让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在传统中学习美,在创造中品味美,最终长成心里充实、眼里有光的人——这,就是我们坚守的美育初心。

  (作者系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钱家店镇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9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