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李长中:一生致力于“打造金课,拒绝水课”

发布时间:2025-09-10 作者:程墨 李美琳 张笑语 田雨宸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老师,教师节快乐,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美满!”9月10日一大早,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李长中收到了来自天南海北学生的祝福,这位入选2024年度“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的教授,正忙着整理刚从湖北恩施采集回的土家歌谣。

几年前,李长中被学校丰富的民族文学研究资源所吸引,选择在此深耕,将学术根系更深地扎入民族文脉,而他也宛如明灯一般,点亮了学术与育人之路。

“民间文学这门课可以选李老师的,他的课堂很有趣。”每当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向学长学姐打听选课老师时,上过李长中课的“过来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推荐他的课程。

在学生眼里,这位教学宗旨为“打造金课,拒绝水课”的老师总能让课堂充满魅力。“我在教学中会借助数字人文和人工智能,这样可以有效建立学生的长效学习机制。”谈及“打造金课”的方式,李长中分享了自己将数字人文技术融入课堂的实例:他曾通过运用AI复原莫言的成长轨迹、制作亚里士多德带着学生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场景的视频、对比各个作家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来源……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李长中不仅可以巧妙运用多种方式传授专业知识,更是可以借助专业知识“润物细无声”般将思政要素融入课堂。在讲述著名作家鲁迅时,他会详细讲述其文学作品在各族人民之间的发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阐释“鲁迅是我们全民族的遗产,中华民族的遗产”的概念,巧妙贯穿“大一统、大团结、大交融”的观念。“这样可以把知识变成一种育人的手段,而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李长中说道。

在他看来,每一堂课都该是满满的“干货”,绝不让“水课”消耗学生的热情。“李老师非常强调要回到原典,比如要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就不能只读研究专著和论文,而必须回到《诗学》《理想国》等。同时要从‘解决问题’跃升到‘提出问题’。”该校推免至北京师范大学的2020级本科生文芊直言道,“在李老师的课堂学到的知识对于我后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不仅如此,李长中还卓有成效地开展民族文学的传承与研究。近日,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口头传统、交混性文本与民族文学批评的再反思》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论文对口头传统在民族文学批评中的功能和学术意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总结,如同一盏明灯,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篇论文的选题灵感源于我多年来在民族地区的调研、对民族作家的访谈,以及对民族文学研究的积累。”李长中一直奉行着“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走向真正的田间地头”的理念,带领学生走向田野,深入恩施土家族村寨进行田野间多民族文化及其生存状态的调查。

在恩施,学生们亲身感受了红土乡等地“放下锄头能写诗”的民间文学生态,深刻体悟中华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魅力。该校2021级少数民族文学专业博士生艾乐作为调研成员之一,回忆起调研期间和恩施作家、诗人颜英的接触感慨地说道:“非常感谢李老师给了我参与调研的机会,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来到文学的现场去进行调研,这次调研让我们在文学的现场跟作家近距离接触,获得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当清晨六点半的灯光再次亮起,李长中伏案整理田野笔记的身影,已成为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最温暖的剪影。这灯光不仅照亮了书页,更映照着一位教育者的初心。(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李美琳 张笑语 田雨宸)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