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张宗贤:用“数字力量”激活教育活力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尹晓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初秋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萃英堂,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240余名教职工的目光聚焦在主席台——张宗贤正在演示“AI智能体如何在10分钟内完成一个班作文的批改、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屏幕上随即跳动错题分布图表、个性化补练建议,台下不时传来低声惊叹。

“以前批改作文经常要熬,现在能把更多精力和时间花在帮学生补短板上。”一位老教师边拍屏幕边感慨。这场题为“AI+教学常规”的专题报告,是张宗贤多年来深耕教育信息化的一个缩影。从三尺讲台到正高级教师,从市级学科带头人到“甘肃省新时代陇原名信息化引领导师”,他的成长轨迹,始终与“突破”和“创新”紧密相连。

师范毕业后,张宗贤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任教时,他发现学生对《卖炭翁》这类古典诗文兴趣不高——“光靠课本上的文字,孩子们很难想象炭翁在寒天里卖炭的艰辛。”于是,张宗贤把炭翁的生活场景、唐代市井风貌做成简易课件,让学生对着画面分角色朗读、讨论,课堂效果出奇好。

这次“笨拙”的尝试,让张宗贤看到了信息化对教学的改变——那节课后,有学生主动找他问“能不能再讲一次这样的古诗”。也正是这份触动,让张宗贤走上了“语文教学+信息化”的探索路。他利用周末,泡在图书馆查资料,收集多名教师的“教学经”。“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在张宗贤看来,“信息化引领导师”的核心是“传帮带”,而工作室就是最好的“纽带”。

现如今,张宗贤牵头打造的“省级+市级+县区级”三级工作室矩阵,就像一张覆盖定西教育的“信息化网络”,把散落的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工作室里的6名核心成员各有专长:闫小兰擅长AI教学工具开发,杜登霞精通语文课件设计,王涛则在农村学校信息化落地方面经验丰富……

今年6月,张宗贤带领团队参加“陇原名信息化引领导师第一期”培训,白天听政策解读、学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方法论,晚上就在房间开“临时研讨会”。“农村学校设备不足,AI工具用不了怎么办?”付君霞抛出的问题,让大家争论到深夜。他们琢磨出“简易信息化手段+核心内容”的方案——比如,用手机拍照上传作业,借助免费在线工具做基础分析,让学校迈出了信息化第一步。

目前,张宗贤市级工作室的线上教研覆盖全市每一个县区,15名研修员中,既有县城青年教师,也有乡镇骨干教师。每次教研,他带大家远程“办公”:帮助通渭教师优化《岳阳楼记》课件,教岷县教师用Excel做学情统计。研修员安亚君感慨:“原以为信息化高大上,跟着张老师学,才发现我们也能落地,而且用好。”

同样,安定区初中语文共同体的8名核心成员和20名研修人员也受益匪浅。每天晚上,共同体的微信群里很热闹:有教师分享当天用AI批改作业的心得,有教师抛出课堂互动设计的疑问……张宗贤逐一回复、支招,也成了很多教师效仿的模板。

安定区思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包玺曾因批改作业犯愁:“一个班50个学生,作文要改两晚,错题讲解只能‘一刀切’。”但自从学会了用AI智能体批改作业——学生把作文拍照上传,AI不仅能标出语病、给出评分,还能统计出“比喻修辞使用不足”等问题。

这样的变化,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发生着。“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数字平台享受到优质课程,教师借助AI精准关注每个学生的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教育数字化中受益。”张宗贤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