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8名光学类专业研究生正式进驻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围绕先进稀土光电材料、中红外激光技术军民两用转化等前沿课题,开展为期两年半的研究学习。自2019年该研究院成立以来,已累计联合培养32名光电材料与器件类研究生,成为推动高新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
培养模式的转变来源于育人理念的革新。近年来,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紧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通过强化使命驱动、突出需求导向、搭建实践平台,聚力培养了一批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扎实创新能力,能服务于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光学类拔尖科技人才,走出了一条“思政为核、光电为基、融合为径”的特色育人之路。
“我们构建‘全过程’和‘全链条’大思政教育理念,传承国防基因,根植理想信念,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红色’人才。”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先进稀土光电材料国防科技团队负责人张乐介绍,学院利用好入学时的播种期,把新生思想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相融合,传承红色基因;把握好过程中的培育期,把实践教育和科研训练相融合,打牢从业基础;掌管好毕业时的收获期,把毕业生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投身红色伟业。
“从研一入学起,学院就组织我们前往国防军工单位参观学习,帮助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2022级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陈航说,自己在研究院联合培养期间曾作为项目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他已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读博深造,继续从事该领域科研工作。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院科研团队依托相关国家级平台开展中红外高功率激光器、高效激光照明/显示、高性能蓄光陶瓷等战略问题的研究,通过“双选项目制”实现了学生研究兴趣与导师科研项目的精准匹配,以此引导研究生深度参与科技研发项目。“从传统意义上的单兵作战,到如今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协同攻关,我们引导研究生参与项目的立项实施,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验方案设计,以此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张乐说。
为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院与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建,聘用科技骨干担任校外研究生导师,联合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和产业平台,进一步夯实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能。“在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竞赛实践、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我们全方位融入融合培养理念,引导研究生将个人科研兴趣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军民融合的光学科技前沿紧密结合。”江苏师大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李印威表示。
依托这一培养模式,近年来,学院培养的光学类研究生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9项,省部级奖励35项,申请授权专利370余项,毕业生读博率达31%,近4成毕业生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央企或国企工作,20余人主持或参与大型舰艇、激光陀螺,防护装甲等军民融合项目,实现型号装配应用,深度服务国家战略和“卡脖子”技术领域。
“通过系统的实践教育和科研训练,我们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还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使得光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加适配产业发展。未来,我们将围绕社会需求,继续以产学研为依托开展军民融合人才的培养,面向经济主战场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江苏师大副校长娄峥嵘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郑翅 通讯员 吴向裕 张洪浩)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