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薄弱”“生源流失”……几年前,这所乡村小学被贴上“弱校”标签,在当地不被看好。而今,这所学校展现的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教学楼里书声琅琅,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地处云南省永平县杉阳镇北部,澜沧江畔普棚村深处的普棚村完小,从“愁容满面”到“绽放笑容”的发展历程,成为永平县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生动实践。
“学校地处高海拔,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制约,前几年,最头疼的就是留不住学生。”一位在校工作多年的教师介绍。提及普棚村完小几年前的发展情况,村支书郑志君说:“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大家看不到希望,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想方设法将孩子转到镇中心校或县城学校就读。”防止生源流失,成了一道难题。学校发展一度陷入恶性循环。
师资力量薄弱,咋办?师资造血,让课堂“活起来”!永平县教育体育局创新落实“县管校聘”和“交流轮岗”政策:选派优秀教师到普棚村完小支教,通过“特岗计划”,为学校补充了年轻的专业教师。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保障,并在职称评定上予以倾斜,让老师们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如今,学校12名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1.67%,平均年龄35岁,涌现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骨干。
质量方面,如何提升?管理提效,让质量“优起来”!学校制定《教师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将教学成绩、学生满意度、特色课程开发纳入考核;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每月召开家长会,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开设“澜沧江文化”等特色课程,把乡土资源融入课堂;推出“小组积分制”等创新激励方式,实施“课后1+1辅导”模式提升质量。
如何更好地留住学生?内涵发展,让特色“亮起来”!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辟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蔬菜种植,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全程参与。管护期间,他们细心观察蔬菜生长,做好记录,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去年我们组织学生去田间学种植,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还写了不少关于家乡的作文,有6篇还获得了奖项。”德育主任李红竹介绍,特色课程让学生“爱上学、不想走”,实现“零流失”。
如今的普棚村完小,蓬勃发展!教学楼墙上贴满学生的书画作品,图书室里孩子们安静阅读,操场上体育课的哨声清脆响亮……
近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前列。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在全州第一次、第二次质量监测中,总成绩与单科成绩均位列全州第一。同时,家长满意度从2020年的60%提升至98%。
“普棚村完小的蜕变,证明了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弱校’也能变‘强校’。”永平县教育体育局局长万学虎介绍说,“下一步,全县将推广普棚村完小的经验,持续加大乡村学校投入力度,让更多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动能’。”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李配亮 通讯员 早永绩)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