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曾欢欢)“从材料选型到缓冲系统调试,整个团队在航天领域阻尼器应用上连续攻坚40余天。”今年9月,电磁-永磁组合型旋转阻尼器成功研发,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对航天器高强度冲击的高效缓冲,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党员杨文斌激动不已。这个由他担任组长的“电磁阻尼创新党小组”,正是该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创新推行“雁阵式”党小组工作法的生动缩影。
近日,记者走进湖南大学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见证了这个特色党支部的日常工作场景。在实验室党建专栏前,5个科研攻坚党小组的展板格外醒目……每个小组都配备院士导师或资深教授担任指导老师,形成独特的“雁阵”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教授和其他4名资深教授是我们的‘头雁’,16名博士生党员是‘强雁’,17名硕士生党员是‘群雁’。”31岁的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张吉仁介绍,党小组聚焦桥梁安全领域“卡脖子”难题,依托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攻关,有效解决了传统研究生党支部与科研团队“机制错位、功能脱节”等问题,“我们支部还设计了‘砼心筑先锋’党员积分管理,党员先锋岗、科研之星等,很好地激励每个党小组、每名党员都成为科研攻关的尖刀班。”
近年来,该党支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新型阻尼研发党小组在陈政清院士带领下,攻克永磁电涡流阻尼世界性难题,成员陈谨林作为核心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五);海上风力机风致振动与控制党小组在国家杰青华旭刚教授指导下,研发超强台风抑振技术,应用于珠海壁青湾风电场、浙江海盐海上光伏工程等;大型桥梁高阶涡振与控制党小组在国家优青黄智文教授指导下,成员马伟猛驻场“世界最难铁路”川藏线,提出的极端环境对策被国家项目采纳。
他们还创新“大思政课”场景,在川藏铁路、北京冬奥会国家馆等重大工程现场,以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工程报国移动思政课”,实现场景化育人。年近八旬的陈政清院士如今又带着“雁阵”探索将阻尼器“跨界破圈”用在国防领域,培养出党小组年轻的“头雁”张弘毅、封周权、王文熙等。“科研没有捷径可言。”他对围在身边的学生们说,“就像电涡流阻尼技术,我们坚持了20年才突破技术瓶颈。现在你们年轻人接过了接力棒,更要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
“我们将继续完善‘雁阵式’党小组工作法,让更多青年学子在科研报国中实现人生价值。”支部指导教师华旭刚教授表示。截至目前,该党支部被评为湖南大学“样板党支部”,1人被评为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员标兵、2人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大学生党员,相关技术成果应用于20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真正实现了“小单元激活大作为”。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