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程墨 通讯员 雷蕾 胡海端 王越)近日,第二十三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上,一个智能屠宰机器人应用场景成了“明星展品”。这一展品来自武昌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梅志敏团队为企业研发的落地项目。
故事要从青岛建华食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烦心事”说起。此前,该企业服务的猪肉屠宰开膛环节依靠人工,熟练工每小时最多能处理180头猪的屠宰开膛工作。更麻烦的是,同一批生猪,不同工人处理效果天差地别,导致肉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代表坦言,直到接触到梅志敏团队——这支在机器人视觉领域有大量实战案例的队伍,愿意沉下心解决“真问题”,双方才敲定合作。
研发中,团队遇到了“实验室好用、车间失灵”的坎儿。最关键的“机器人找开膛位置”技术,在实验室里精准无误,到了车间却因设备硬件差异、环境光变化频频“掉链子”。“每天测几十次,记录上百组数据,逐个排除影响因素。”梅志敏回忆,“有队员累得想放弃,我们就围着数据报表拆解问题,最后靠师生一起摸索的‘单一变量法’啃下硬骨头。”
学生们也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快速成长。机器人工程专业2204班的李一凡第一次到青岛车间,就发现“课本里的知识不够用”:“实验室模型简单清晰,现场要考虑的技术指标又多又杂。”另一名学生姜志曾因坐标系转换失误,让机器人“卡了壳”,最后在导师指导下调整运动学标定方法才恢复运行。“现在才明白,企业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此次展会,李一凡负责设备调试,看着同行围着设备问个不停,他真切感受到“所学专业能帮企业创造价值”。
目前,这套设备已在河南省肉类加工企业稳定运行,且技术的辐射效应还在扩大。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