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被AI取代吗?”
“有了李白、杜甫、屈原,才有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诗人和作家,无论AI的文学创作能力多么强大,都是建立在人类原创作品的基础之上,原创始终是AI发展进步的元动力。”曾尝试过用AI创作,却从中找不到思想与情感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回答说。
“汽车比我们跑得快,不等于汽车比我们强,AI或许在某些方面比人类强,但人类是个大的集合的概念,AI的任何突破,底层都是人类数学的突破。”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袁亚湘坚信,“人造出来的东西永远不可能超过人。”
“担忧AI取代人类是幻想的结果”,在科学史家、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的视野中,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每一项新技术出现,担忧和兴奋往往相伴而生,而技术每向前一步,都会经由人类社会的检验。
9月23日下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首场“科学、哲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协同之道对话会”上,围绕“AI时代”“人类价值”“伦理边界”“人类未来”几个关键词,莫言、袁亚湘、吴国盛与1000余名人大师生共话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以一席“星空下的对谈”开启一场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盛宴。
科学探寻真理的法则,哲学拓展思想的边界,艺术叩问生命的回声。
莫言至今能回忆起小学老师身上的“肥皂味儿”和当年课堂鲜活的现场感,“文学和科学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如果人都不存在了,那所有学问都没有意义。”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伦理、法律等问题,三位嘉宾观点一致,珍视人类文明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驾驭AI、在不确定性面前保持乐观和自信,走向科技与人文协同的人类未来。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那人是怎么思考的?这是哲学问题,根本在于人能否透彻地认识自己。”吴国盛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爱、秩序、正义,这些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永恒的,“在时间的延续性过程中,它们让我们得以分辨未来和过去,否则就是混沌的。”
“新东西出现,我们就要接纳,积极拥抱它、适应它、用好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引领时代的人。”袁亚湘说,就像函数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数增长,很可能趋向无穷大,人类的边界就连自己也无法预知。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凡是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人文社会科学推陈出新、大发展的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表示,探寻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之道,是基于对文明本质的庄重叩问,更是基于对育人使命的深刻自觉,“越是身处技术革命突进的时代,越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越是置身智慧赋能涌动的浪潮,越要让人文之光和科技之光交相辉映,真正突出人的地位、体现人的价值、符合人的需求、实现人的发展”。
“科学、哲学与艺术如同三盏明灯,是支撑人类文明前行与个体自我完善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许多超越历史经验的问题,期待以对话会为契机,汇聚起科学、哲学与艺术多学科的智慧,以跨领域对话激发创造性火花,让科学之真、哲学之思与艺术之美深度融合,共同回应时代命题,探寻未来发展,助力人类文明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进程中不断演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柴葳)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