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广西教育厅以“学楷模·当先进”为主题的“八桂楷模·大思政课”全面铺开,通过“实体课堂+网络课堂”双轨模式,将八桂楷模的感人事迹转化为“活教材”,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灌输”向“精神浸润”转变。目前,“全区师生同上一堂‘八桂楷模・大思政课’”活动已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786万余人。
本次“八桂楷模・大思政课”通过视频短片、互动访谈和情景演绎等形式,生动再现了2025年“八桂楷模”3名个人和2个集体的感人事迹,让榜样形象可感可学可触。
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卢文祥,扎根甘蔗育种30年,攻克技术难关为中国蔗糖打造“柳城芯”,诠释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创新;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道山护林点负责人黄通甫,二十载守护2.5万亩山林,徒步巡林20万公里,用脚步丈量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面对航空轮胎这一“轮胎界的珠峰”和国外巨头的“卡脖子”垄断,桂林蓝宇航空轮胎项目研发团队打破国际垄断,成功研制国产民用航空子午线轮胎,展现科技报国的硬核实力……
这些来自科研、生态、教育、边关、产业一线的典型案例,让“爱岗敬业”“坚守奉献”等抽象精神具象化。南宁师范大学本科生胡笑添说:“面对学业挑战时,会想起楷模们‘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坚持。”
全区各校结合实际创新学习形式,让楷模精神融入校园日常,实现“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
在中职学校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各班级,学生集体把手机放进书桌,眼睛齐刷刷看向电子屏幕黑板。“我们要苦练技能,以楷模为镜,把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融入职业发展,在技能报国路上书写青春华章。”
高校校园“时时学、处处学”,柳州工学院通过“线上集中观看+线下交流研讨”双线发力,教师围绕楷模事迹谈担当,辅导员以主题班会开展新生教育,后勤部在食堂大屏循环播放事迹视频,让师生感受榜样力量。
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课堂+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体系,将楷模事迹与精神内核融入“开学第一课”。教师团队提前研析事迹、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典型案例精讲+师生互动研讨”,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理想感悟“扎根奉献、攻坚克难”的担当。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先进制造技术学院教师陈芍璋现学现用,把桂林蓝宇航空轮胎研发团队敢闯敢试的攻坚故事作为“活教材”搬进实训课堂,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技术瓶颈。
鲜活的楷模故事让抽象精神转化为师生可践行的行动指南,实现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自觉”的深度转变。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新能源专业学生龙绍爽,从研发团队的奋斗中理解了“中国制造”的底气,“我决心学好专业知识,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桂林信息科技学院2022级学生邱为作为软件工程专业学子,从卢文祥的事迹中坚定科技报国信念,“未来要像他一样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广西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耕广西本土资源,把八桂大地的红色基因、民族文化、发展实践与“八桂楷模”事迹有机融合,转化为滋养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与鲜活养分,让“学楷模、讲广西、践初心”的理念融入师生日常、成为行动自觉,努力培养更多扎根广西、服务广西,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仕敏 通讯员 王董 覃鸥)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