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从教育大市迈向教育强市”目标,聚焦党建引领、硬件升级、质量攻坚和公平安全四个维度……近年来,云南省宣威市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厚度的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答卷。
近日,宣威市来宾街道虎头社区党总支书记谢杰到长征中学讲授“开学思政第一课”,结合红军长征过宣威的红色故事,带领学生重温革命历史……目前,宣威市累计开展“开学思政第一课”767场,覆盖264所学校。宣威市创新建立党政主要领导兼任“编外校长”工作机制,推动优质党政资源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同期,以中学书记、校长为核心组成的思政讲师团,打造出“领导干部带头讲、骨干教师创新讲、广大学生参与讲”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格局。
“我们把多年打磨的备课思路、应对学情变化的实战技巧倾囊相授,不是让他们复制‘模板’,而是帮他们少走弯路,更快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市一中教师王邦才在谈到“传帮带”作用时说。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宣威以“名师工程”为牵引,建成86个名师工作室。市六中创新实施“党建+教研”模式,将党支部建在年级、党小组设在教研组,党建引领正持续转化为教育实效。
“以前每天要早起半小时送孩子上学,现在步行10分钟就到,太方便了!”在双龙三小门口,谈到上学的方便,学生家长们很满意。面对城镇化带来的教育资源压力,宣威以专项规划为引领,通过“新建+改扩建”双向发力,有效缓解学位紧张。2025年,全市教育建设项目50个,通过努力,累计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50个、高中学位650个,“入园难、上好学难”得到缓解。
“在今天的美术课程中,同学们可以设计冰棍的造型、搭配冰棍的色彩,并为冰棍添加可爱有趣的装饰……”上海市的帮扶教师通过希望网校网络直播课程为宣威市得禄乡肥谷村小学的学生上“云端”美术课,丰富了村小的课程资源,缓解了乡村学校缺少音乐、美术专业教师的不足。全市更新了1343套多媒体教学设备,新建了31间智慧录播教室和视频会议系统,并通过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一张覆盖城乡的“智能教学网”越织越密。
市一幼教师设计“小小农场主”游戏课程,让孩子在种植、采摘中认识农作物。学前教育以游戏化教学推动幼有优育,义务教育借助“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强化衔接与融合。宣威全年培训教师4.9万人次,新增省级学科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41人,1人入选全国县域高中头雁教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宣威市西宁街道靖外明德小学将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到教育教学中,把全校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打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如家的校园。校长雷应飞向记者介绍,“‘教育大空间’分为三个农场,第一个农场是综合农场,包括班级责任田、动物园、植物园;第二个是粮食种植农场;第三个是养殖场,共有种植大棚30个,繁育养殖猪千头、鸡鸭千余只,还有鸵鸟、鸸鹋、梅花鹿等。此外,学校还建设了1300平方米的科普园,种植了香蕉、菠萝、荔枝等水果。”在“五育并举”方面,宣威延长课间、增加体育课时,挂牌5个市级研学基地、6所劳动教育示范校。
“作为一名学生家长,我深切感受到阳光招生改革给教育公平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家长张远昊介绍说,“今年的阳光招生政策以公开、透明的规则,打破了‘隐性壁垒’,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机会去获得理想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的温度,也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行“划片+摇号+阳光分班”,平台操作、过程监督、渠道畅通。
“成长路上,一个都不少。”全市425个食堂全部自营,食材“全域统采”实现溯源可控。全年发放学生资助1.63亿元,办理助学贷款3.93亿元,落实营养餐补助277万元。“我今年考入重庆大学,刚刚获得了国家资助。”宣威市格宜镇启文村学生李思学说。
从资源均衡到质量提升,从思想引领到成长护航,宣威正以系统、温暖、高效的改革实践,书写下一份可借鉴、可推广的县域教育强市样本。(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杨波 记者 李配亮)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