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明)9月27日-29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的专家学者,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社会机构的代表及扬州市教育系统的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年会。此次学术年会围绕“现代教育制度视域下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主持了会议开幕式。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翟博在开幕式致辞中围绕年会主题,对专委会工作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把握时代脉搏,深刻认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战略意义;二是聚焦重点任务,破解实践难题,锚定机制创新这一核心;三是深化开放共享,讲好协同育人的中国故事。
扬州市副市长刘流出席了年会并在致辞中强调,扬州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校家社合作平台,推动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的育人新格局,推动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增强育人活动的实践性与感染力,并强化队伍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
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焦伟表示,江苏教育系统近年来积极探索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为教育强国、强省建设注入更强动力。
新任校家社协同育人专委会理事长、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提出,新一届专委会将致力于紧跟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把教育强国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和校家社协同的事业推进统筹起来,在国家战略大局当中自觉思考、主动谋划,坚持以学术为本,凝聚和形成多学科理论创新队伍和多层次、多部门、多机构的实践创新队伍,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做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扬州市“完美教室”项目启动仪式,项目通过构建班级文化系统、课程体系等“五个一”建设,自下而上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在会议的主旨报告环节,十余位来自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本土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及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给参会者带来思考与启发。
如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提出三点体会: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一门科学,需要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协同育人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必须因地制宜;协同育人实践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从当今的教育内卷现象引入,指出孩子心理疾病往往源于忽视心理发育规律的养和教,应关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大脑发展规律、心理发展特点及需要的支持。她强调,调整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不用太多说教,而应从生理、身体感受入手,通过运动、舞蹈等来帮助儿童青少年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联体”建设、儿童友好环境构建等都是此次会议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深度阐述了家庭、学校、社会的边界与功能,解读了协同育人中“平等的协同关系”“双向的沟通路径”“持续的协同机制”三个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缪建东系统梳理了“教联体”建设的内涵价值,并提出了“教联体”建设的方法路径。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提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复杂,应从改善孩子的教育生态出发,重塑孩子的童年生活,并结合调研数据指出,目前亟需构建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此次大会开设了七个分论坛,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及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区域教联体建设的实践创新”“学校协同育人的整体推进”“协同育人的组织变革与机制创新”“聚焦痛点问题的校家社协同”等议题,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分享。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