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30,云南省陆良县食材净菜加工配送中心内,检测员将西蓝花农残速测数据上传至监管平台;清晨7:00,马街镇第二中学食堂门口,食品安全总监扫码核验冷链车食材追溯信息;正午12:00,县教体局“吃碰饭”监督员与学生共同用餐。
这组连贯场景,是陆良县以“三链融合”机制守护校园餐安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创新构建集中采购、精细管理、立体监督体系,推动全县12万余名师生校园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跨越。
筑牢“供应链”:阳光配送守护源头安全
“过去学校买菜像‘逛菜市场’,价格质量没谱;如今全县统一配送,企业实力强,监管有兜底。”陆良县教体局资助中心负责人的话,道出了校园食材采购的“变革密码”。
2024年底,陆良县启动新一轮校园食材集中采购,对米面油肉蛋等5大类食材实行“招标、采购、配送、价格、监管”五个统一,通过公开招标引入3家优质供应商,实现县域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改革后食材采购成本同比下降约6%,质量抽检合格率达100%,实现了“来源可追溯、过程可监控、品质有保障”。
为确保价质相符,该县建立动态询价机制——每月由教体、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食材定价。2025年以来已完成7轮询价,既杜绝学校“多花钱”,又保障企业合理利润。同时,推行供应商考核评价体系,对学年考核平均分低于80分的企业“一票否决”,倒逼企业严守安全底线。
在陆良县实验中学,“过去切菜间满地菜叶,现在直接下锅,垃圾少了七成,效率提高一半!”食堂管理员感慨道。这项“初加工在基地、精处理进学校”的举措,不仅降低了学校运营成本,更提升了供餐质量和效率。
拧紧“管理链”:精细管控升级营养品质
“每餐留样不少于125克、0—8℃冷藏48小时、容器专用标签清晰”——在2025年校园食品安全培训会上,县市场监管局专家的“细节要求”,折射出陆良县对校园餐品质的“较真”。
该县每学年开展校长、食安总监、食堂员工等多类培训,2025年已开展15次培训覆盖2000余人次,内容涵盖法律法规、规范操作等,将安全管理从“事后追责”变为“事前指导”。“过去凭经验做饭,现在按规范操作。”从事食堂工作8年的王师傅说,培训让他掌握了食材搭配、餐具消毒等10余项技能。
走进小百户镇炒铁小学食堂,刀具砧板分色分区,消毒柜实时显示温度——这是全县17个“阳光食堂”的“标配”。围绕“制度健全、采购规范、供餐安全、营养健康、精准达标”的20字标准,陆良县推动公办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推行“六T”实务管理和“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机制,从食材查验到餐具消毒,每个环节都有“硬杠杠”。
自推行净菜入校后,3家供应商聘请营养师,科学制定多套参考食谱。各校结合地方饮食文化,确定每周带量食谱,实现“每日不重样、每周不重复”,并分季节优化方案。“以前孩子总说午餐没胃口,现在回家常念叨营养餐。”家长李女士的反馈,道出了众多家庭的心声。
织密“监督链”:共治共享织牢全程防线
“厨房是透明的,能看到阿姨煮饭炒菜,工具怎么放都看得清!”在陆良县各学校,“明厨亮灶”工程已成常态。该县打破“监管孤岛”,构建“部门协同+家校协作+数智协管”监督体系,让校园餐“晒在阳光下”。
陆良县建立了纪委监委、教体、市场、卫健等多部门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发现留样不规范,当天约谈校长,3天内全县排查整改完毕。”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这种“发现问题—交办整改—回头检验”的闭环机制,让监管“长牙带电”。
家长的参与,让监督“更接地气”。“今天排骨炖藕盐放多了,孩子剩了不少。”县教体局“吃碰饭”监督员的建议,次日就被学校采纳。这项“与学生同餐同查”的陪餐式监督制度,已组织500余人次参与,提出整改建议200余条。各学校还组建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1116名家长常态化现场监督。更有“妈妈味道”模式让家长深度参与——马街镇刘家小学3名家长后勤人员,以“给自家孩子做饭”的标准严选食材、精心烹饪。
2025年,全县所有公办学校食堂视频监控接入市场监管及教体部门远程平台,管理人员可通过电子屏对备餐间、烹饪区、洗消间等关键区域进行适时监管,“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程”,将食品安全监管从“事后追责”变为“事前预防”。
“守护校园餐桌安全没有终点。”县教体局局长梁霞表示,下一步将深化“三链融合”机制,压实各方责任,让校园餐成为“放心餐、良心餐、幸福餐”。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谢存乔)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