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阐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疑点难题的解惑,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价值观等的引导与塑造。随着时代发展,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要求越来越明晰,教师的职业伦理道德也逐渐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从做“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努力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到具有“教育家精神”,希望广大教师既要承担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要对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勇于担当。《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实现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成长,更需要强化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培养供给,形成系列制度机制保障,从而激励教师在思想、学识、能力等方面既能向下扎根又能向上生长。
本文力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教育理念融合的视角,梳理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教师生命成长的路径,从师德塑造、精神追求、专业能力等方面构建文化底蕴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挺立立德树人的师者风骨
教师的道德素养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育才之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道”不仅是学问传授,更强调以德育人、以身垂范的核心理念。
挖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者精神
1.坚守对教育本质的执着追求。韩愈在《师说》中明确“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教师“传道”者的职业角色和价值定位。《大学》开篇即阐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教学追求。荀子《劝学》篇中“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也指出应将教育视为完善人品与修养的崇高事业。因此,教师需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即使面对外在压力与诱惑,仍要坚守教育原则,既不曲意逢迎,也不随波逐流,而始终以“传道”“育人”为根本。
2.夯实以爱育人的情感底色。《论语·雍也》中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要以推己及人的博爱之心关怀学生,尊重个体差异,成全人的生命成长。这种以“仁爱”为情感根基的职业自觉不仅是教师的道德起点,更是一种深层的职业认知。具体而言,《论语·卫灵公》中“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古代教育的阶级壁垒,提出一种教师“平等育人”的职业准则;《论语·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进一步彰显了教育的普惠性思想,“诲人不倦”则表达出“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热情,包容学生的过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告诉我们需要在等待与引导中唤醒学生的生命成长自觉;《孟子·告子章句下》中“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更说明了要重视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不应局限于特定的方法,而应注重实际教育效果。
3.建立以学立身的成长追求。教师的职业是动态成长的过程,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这里面既包括对知识的积累,也包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记》中提出“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教师成长离不开与学生的互动;要如《师说》中所言,以开放心态接纳“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可能性,“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互学互鉴中突破认知局限,实现精神与能力的共同提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师“守道”“怀仁”“向学”要有机统一。这种风骨超越时代局限,可以为当代教师提供精神营养—坚守教育本真、常怀仁爱之心、保持进取之志,更好担当新时代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教师职业品格提升方式
《意见》中明确要求“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将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和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组织教师参加革命传统教育、国情社情考察、社会实践锻炼,还可以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引导教师对职业品格的历史认知、内涵把握,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品格。
1.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发展职业理想。可以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论语》教育思想习读课程等,不断培养教师的义务教育公平底线意识和生命关怀能力,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间差异,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可以选取《世说新语》《师说》等典籍中的师德案例,结合教师教育实践“故事”设计伦理叙事工作坊。在工作坊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阅读、角色扮演、情境推演等方式,理解、吸纳中国古代教育者的道德智慧,并将其进行教育实践转化,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提供方法助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道德认知水平,还能增强其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践行能力。
2.建立师德践行档案,增强责任意识。可以引导广大教师借鉴先贤的学习、自省经验,记录日常“教育微行动”。如每天记录一件与学生互动的事情,分析其中的意义指向、行为发展,记录自己当时的所思所行,分析具体成效,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育人思想与方式。这种“教育微行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反思自己的职业行为,还能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同时,通过长期的积累教师能够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3.创设民主宽松的评价氛围,注重师德提升和监督实效。可以借鉴中国古代书院“会讲”“问难”“辩论”等学问与道德并进的培养方式,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加入适当的评议活动,创设多方参与机制,建立师德监督共同体。一方面让教师分享自己的育人实践,另一方面接受同伴、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评议与建议。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还能够形成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面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品格和专业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坚持守正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与新时代教育实践相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把握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
《意见》明确要求:“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包含对学生成长、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多重担当。
挖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教师职责
1.承担育人之责。基础教育要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一方面,教师需要担负起“蒙以养正”(出自《周易·蒙》)之责,强调儿童启蒙阶段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朱熹进一步阐释“小学”阶段教育:“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强调“小学”阶段教育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奠定学生道德基础。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担负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责。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孟子提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都在强调教师要给予学生公平的教育机会,根据学生特点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身潜能。
2.承担传承之责。我们重视发挥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守正创新,既要“信而好古”又要“与时俱进”,比如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有效转化为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承担强国之责。在中国古代,教师的使命与责任超越课堂、校园而指向“治国平天下”。《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将教育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强调通过育人改善社会风气,即“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要求教师关注教育的社会效应,如通过“孝悌”教育促进家庭和睦,通过“诚信”教育维护社会信任,最终要承担起“育才强国”之责,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引导路径
1.搭建教师精神成长平台。《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立健全教师定期理论学习制度,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可以面向教师开展“精神成长营”活动,组织教师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教育思想的深度对话和探讨,让教师感悟中国传统教育智慧对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并引导教师主动将优秀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进行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能够激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2.开展教育志愿服务。可以通过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帮扶青年教师成长、到农村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等,让这些教师在多样化实践中更深刻体会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帮助教师建立与社会的多方、深层连接,激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命感与自豪感。可以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参加社会服务,促使青年教师更深刻理解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从而在日常教学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与责任感。
3.建立荣誉激励机制。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很重视如拜师“束脩礼”等具有庄严感、仪式感的活动。我们今天也可以通过开展如新入职教师师道传承仪式等活动,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神圣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师节表彰、树立身边的榜样等活动,营造教师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氛围,发挥教师育人潜能,激发教师职业荣誉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从育人、传承、强国的责任出发,通过精神成长、志愿服务等途径,在精神追求、责任落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提升立德树人的能力水平
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更需要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路径。
挖掘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专业发展内涵
1.保持对专业知识探究的热切与敬畏。“格物致知”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礼记·大学》,强调通过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进而获得真知并应用于道德实践。朱熹认为,“格物”需要“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强调知识储备的广度。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来讲,一方面,要让教师对知识保有敬畏和探究精神,夯实基础、深入学习,精通所教学科知识,紧跟学科发展,深化理解层次,做到“术业有专攻”;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广泛涉猎,让教师的知识储备兼具广度与深度,包括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科技前沿知识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知识积累走向实践能力提升。
2.理解“教学相长”的核心要义。《学记》中讲“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中的互动与反思,在学“不足”和教之“困”中提升能力。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具备在教与学过程中识别、改进问题的智慧,这种能力只能在课堂实践、在与学生互动中逐步练就。
3.有学无止境的终身追求。前文讲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终身学习”的强调,“终身学习”更是今天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应对当前知识、技术更新迭代加速,首先,教师要保持知识更新的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在线课程、学术研讨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科和教育学前沿动态,确保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与时俱进”。其次,教师要扎根教育现场,解决真实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是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这种“从实践中来”的问题往往是具有时代性的新问题,带着这些新问题“到实践中去”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鲜活路径。
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路径
1.教科研提供专业发展支撑。如前文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深度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专业素养需要在教研、科研中培养和发展:通过集体备课碰撞观点,通过课堂观察发现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探索规律,最终将理论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2.教育反思助力专业成长。“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强调教师需要通过实践和反思实现自我成长。而在今天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在强调“自省”的同时,更强调借助“同行评议”“学生评价”等外部视角促进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反思,通过更多渠道取长补短。
3.构建智能平台支持系统。学无止境,尤其是在数智浪潮背景下,可以积极构建“智能教育双师系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和新的路径。比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调和技术理性与教育温度,引领教师实现数智化时代的专业成长。
当下,教师专业发展其实更需要汲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以“格物致知”为认知方法,以“教学相长”为实践路径,以“终身学习”为发展动力,不断夯实知识功底,提升育人能力,为学生成长提供专业支撑。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将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实践相结合,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挑战,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文章作者|燕海霞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