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陈国广 方余 记者 李配亮)每天下午放学铃声响起,云南省砚山县维摩彝族乡岔路口小学的学生纷纷涌入乡村学校少年宫,在这里开启多彩课后时光。
然而在十余年前,这里的教育图景却大不相同。尽管当地蕴藏着彝族弦子舞、刺绣等丰富的非遗资源,却长期未能有效融入教育体系。教师们虽有热情,却受限于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转机来自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的落地。学校通过巧妙整合校内空间,建起非遗传承工作室、书法教室、舞蹈房等多个功能场所,并积极推行“把能人请进来”的模式,邀请专家担任艺术指导,同时吸纳本地文化骨干参与教学。校内教师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共同在少年宫的舞台上绽放才华。
如今,少年宫已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乐园。学校将少年宫活动全面纳入课程管理体系,每周固定开展社团活动,将非遗课程作为特色项目持续深化。学校构建起“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涵盖文体、实践、艺术、创新四大类共24个社团。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将传统彝族弦子舞改编为适合小学生的“校园弦子舞”,使得千人齐舞的大课间成为一道壮观的“文化风景线”。为保障教育的连续性,寒暑假期间艺术社团照常开放,2024年设立校外活动分站后,已成功举办多期假期班。
“宫校合一”的深度融合成效显著。学校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与社团拓展、校内教师与外聘专家三维协同的育人网络。学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超过90%的学生掌握至少一项特长,艺术素养在全乡领先,更在“三球”联赛中创下男女队双双夺冠的佳绩。
如今的岔路口小学,俨然一个生动的非遗传承基地。走廊墙壁上贴满学生创作的剪纸作品,展柜中陈列着精美的刺绣。操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孩子们随着弦子声欢快起舞,队列整齐,笑容灿烂。“我特别喜欢跳弦子舞!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交到了很多好朋友!”三年级彝族学生张明珊的话语中洋溢着喜悦。
“少年宫让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岔路口小学校长代官航表示,“我们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将非遗引入校园,让孩子们在剪纸、弦子舞等活动中了解家乡、热爱传统。”
据了解,自2011年首家乡村学校少年宫建成以来,砚山县已建成11所乡村少年宫,实现乡镇全覆盖,惠及超过9000名农村学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