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度德国iF设计奖(iF Design Award)名单公布,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王龙的作品获奖。据悉,近年来,该院教师已连续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其中教授王健连续三年摘得包装设计“世界之星”大奖(WorldStar Award),教师李娜的设计项目则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奖”(Red Dot Design Award)。
在设计竞赛版图中,常见的模式是“学生为主,教师指导”。然而,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不仅有大量的学生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更鼓励教师亲自“下场”,将自己的一线设计实践、产学研合作项目投入全球顶级赛场进行检验。这背后,正是一套以“打铁还需自身硬”为理念内核,并以“以赛促教”为核心方法论的育人模式在持续发力。
推动教师上赛场
“设计是一门实践驱动、高速迭代的学科,教师如果只照本宣科,很快就会与行业前沿脱节。”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王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示。他认为,设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必须是能下场比赛并夺冠的“运动员”,而不能只做“裁判员”。
负责学科竞赛的副院长王龙表示,学院将“以赛促教”确立为核心教学方法论。为了让“以赛促教”从个人选择变为学院文化,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该院在经费支持、作品打样、实验室使用、绩效考核等方面,都对参与高水平竞赛的师生给予明确的政策倾斜。同时,学院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入真实项目,并定期邀请国内外设计大奖评委、知名设计师举办讲座,为师生“参赛、备赛、赛后总结”提供全周期支持。
一批深度扎根于社会现实的项目纷纷获得大奖:王健聚焦乡村振兴和绿色设计,其获奖作品利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将地方特色农产品成功转化为兼具文化韵味与市场吸引力的商品,连续三次获得世界包装之星;王龙将传统普洱茶文化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场景,其获奖作品成功地将之转化为高端消费品,有力展现了中国茶品牌在国际舞台上的设计力与创新力;李娜则关注适老化空间设计,她将在该领域数年的深度研究,应用于急救呼吸机使用空间的适配度优化中,有效支撑产品最终斩获德国红点奖。
“以赛促教”打出教学“样板间”
教师通过亲身参赛并获奖,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卓越标杆。这正是“以赛促教”中,“赛”对“教”最直接的赋能。
“因为设计的许多关键认知,都源于一线创作的‘现场感’和反复试错。”王健解释道,以包装设计为例,新材料的环境适应性、结构在物流中的稳定性,这些细节感知力如果脱离实践,教学便容易沦为纸上谈兵。他相信,当老师自己“也在战斗”时,所获得的不仅是奖项,更是对行业前沿的敏锐度和自我突破的紧迫感。这种体验,最终能让教与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共同面对真实挑战的对话”。
“王健教授指导我们参加一个包装设计比赛时,不仅仅是提修改意见,”学生邓扬帆说,“他会把他当年冲击‘世界之星’奖时遇到的材料难题、踩过的坑告诉我们,这种经验的传承千金难买。”
获奖教师们将参赛过程中的前沿资讯、评审逻辑、创作经验第一时间带回课堂,将获奖作品变成可供反复研究的“活教材”和“样板间”。王龙的茶包装设计,成为《信息与交互设计》课上探讨文化叙事与现代审美的最佳范本。
师生共创锻造未来设计师
在长理设计艺术学院,“以赛促教”的关键,在于完成从“看老师做”到“跟老师做”的实践闭环。
“李娜老师在《公共设施设计》课程上,用她的多个获奖作品案例,复盘了从用户调研到设计定稿的每一个细节,”学生袁思洋说,“我们理解了什么叫‘以人为本’,什么叫‘为生命而设计’。一个真实的获奖案例,比十堂理论课都更震撼。”
这种“师生同题,组队共创”的模式已成常态。教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视野,指导学生团队在国内外重要赛事中“真刀真枪”地历练。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在实战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最终实现“青出于蓝”。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锻造出更坚韧的‘钢铁学生’,教师自身就必须是千锤百炼的‘好锤子’。”王龙认为,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打破“教”与“做”的壁垒,实现“知行合一”。他说,当教师亲身参赛,就会成为“问题的亲历者”,带回的不仅是经过实战验证的“活知识”,更激励着学生去追寻老师们曾抵达的“星辰大海”。(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樊凡凡 记者 阳锡叶)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