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节课的实验要求、实验操作视频以及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和检测练习已经上传系统,大家可以根据要求做好预习准备。”新课前,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北师大附中”)高二化学教师陈艳通过智慧课堂的“教师端”为学生们布置了化学预习作业,学生打开平板,便能查看预习要求。而在下节课开始前,陈艳便能通过学生的检测练习数据分析出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确定课堂上的“发力点”。
这是西北师大附中日常教学的一个生动剪影,也是近年来该校积极推进智慧课堂的创新实践。
从2020年开始,学校开始探索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截至目前,全校实现智慧课堂的常态化应用,覆盖所有学科。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西北师大附中智慧课堂“1336”模式——“1”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所有的课堂教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并且通过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的深度融合,构建教师、学生和技术三主体协同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决策智能化、学习路径个性化、互动交流立体化、过程反馈即时化、资源供给精准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六化特征。
“学校的智慧课堂,以科技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边界,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更培养了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西北师大附中党委书记周爱祖说。
在传统课堂中,预习往往是统一的、单向的。而在“1336”模式下,预习变成了一个精准的“学情诊断”环节。课前,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及时查看预习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
在讲解“立体几何的截面问题”前,高二数学教师郝腾通过软件推送了相关微课视频,同时附上一份简短的预习检测。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观看,并完成测试。“数据告诉我,部分同学对‘补形法’的理解有困难。”郝腾说:“过去,我可能要等到批改完作业才能发现这个问题,已经滞后了。现在,上课铃响之前,我就已经清楚地知道‘火力’应该集中在哪里。”
“智慧课堂利用‘云—网—端’技术,可以完整记录和精准分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课堂的教与学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教育教学精准化。”学校信息与资源中心主任武小龙说。
智慧课堂不仅帮助教师为学生精准“画像”,还能帮助师生高效“互动”与“探究”。
在一堂名为“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课上,教师辛维雄彻底打破了教室的物理边界。他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扮演长安、敦煌、撒马尔罕和罗马的“文化使者”。各小组利用平板电脑快速查找自己“城市”的物产、宗教和艺术。随后,一场穿越时空的“线上贸易与文化交流会”开始了。学生们通过屏幕共享展示搜集到的胡旋舞壁画、汗血马、罗马玻璃器皿图片,并模拟进行商品交易与辩论。通过生动的情境体验,学生切实体会到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336”模式下的课堂,能做到“当堂教、当堂学、当堂测、当堂清”。智慧课堂通过采集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环节的教情和学情数据,形成伴随性数据,利用平台定期生成阶段性报告,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
此外,学校的智慧课堂系统还拥有海量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有选择性地针对自己的弱项补弱,实现个性化的自我学习。“无论智能教育未来怎样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思维不能丢,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为我所用’的教育智慧,从而更好地融入我们的日常课堂。”西北师大附中校长杨涵雄说。
记者了解到,该校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技术赋能县域高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2024年,西北师大附中利用“云端附中”平台,建成由西北师大附中牵头负责,通过网络共建共享方式构建成的双师直播课堂,将优质课堂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源以网络共享的方式推送到17所学校,实现课堂教学实施同步、教师研修同步、教学资源同步共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郑芃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