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长舟 方海玉 记者 王志鹏)“黑虎掏心!”“泰山压顶!”10月22日的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学校六年级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竹节人大战”正酣,灵动的竹节人在孩子们手中腾挪跳跃,引得围观学生踮脚喝彩。而这场热闹的活动,是语文教师突破《竹节人》一课教学重难点的生动实践。
在《竹节人》教学中,重难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中对竹节人制作过程的细节描写,将文字转化为具象认知;二是引导学生体会竹节人游戏背后蕴含的童真乐趣与传统文化元素,实现语文学习与情感体验、文化感知的融合。为突破这些重难点,该校教师精心设计了系列活动,让课堂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
孩子们循着课文中的文字指引,化身“巧工匠人”。课文中“用锯把竹节锯好”“在竹节上钻小孔”“用线把竹节穿起来”等细节描写,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变成了孩子们可操作的步骤。在锯、剪、穿、绑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一边对照课文内容,一边动手操作,遇到疑问时,还会主动回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比如,有的孩子在穿线时遇到困难,便重新阅读课文中“线要从竹节的小孔中穿过,并且要系紧”的描写,调整自己的操作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劳动技能,更将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深度理解了竹节人制作的细节。
斗竹节人环节更是精彩绝伦,这一活动也成为攻克“情感与文化融合”教学重点的关键。学校将两张课桌拼起“战场”,孩子们拉紧细线操控竹节人,时而挥“拳”相向,时而灵活躲闪。课文里的“黑虎掏心”“泰山压顶”“海底捞月”等经典招式,在课间变成了孩子们真实的游戏动作。在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体会到了课文中描写的童真童趣,还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了解到竹节人这种传统玩具的历史背景。教师会适时引导学生思考:“竹节人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玩具,它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大家在玩的时候,有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在欢乐的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感知到竹节人背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了语文学习与情感体验、文化感知的融合,攻克了教学重点,也让宏村的秋日校园充满别样生机。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