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东方实验小学,正在进行一门“特别”的课程,学生们的一双双巧手穿梭在大小不一的珊瑚珠与宝石之间,相互分工配合,一个精美的鄂尔多斯传统头饰就这样被制作了出来。
“‘乌仁’在蒙语中意为心灵手巧,嫁妆头饰蕴含着对美的追求、期待与向往。”非遗传承人孙海珍介绍道。2015年9月,该校启动了对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的研究和课堂化探索,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建立头饰课程“乌仁的嫁妆”。
据了解,东方实验小学的鄂尔多斯头饰非遗工作坊历经十年的发展,已在1—6年级学生中实现常态化教学,覆盖近千名学生。学校为不同学段分层设置课程内容:一二年级学生学习头饰结构基础,练习打结和串珠技巧;三四年级开始制作配色简单的头饰作品;五六年级则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造型复杂的大件作品。
课程采用“观摩+实践”的双轨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观看专业视频了解工艺历史与文化背景,随后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操训练。“我们鼓励师生共同设计、合作创作,让非遗传承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成为有生命力的创新过程。”孙海珍表示。在学校的非遗工作坊中,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理念相互交融,形成独特的教育生态。学校通过将传统的蒙古族串珠文化融入现代审美元素,使古老技艺更加符合当代审美趣味。
六年来,学校的研究成果和学生作品屡获大奖。《鄂尔多斯蒙古族头饰课程》先后被评为东胜区优秀校本课程,曾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学成果奖、“十二五”国家级课题优秀成果奖,还曾在全国《少儿美术》课例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学生作品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折桂。
通过这门课程,东方实验小学不断推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美育进程,让非遗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苏勤 通讯员 田乾)
学生正在动手制作头饰。学校供图
学生正在动手制作头饰。学校供图
学生们制作的头饰成品。学校供图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