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牛春莉)近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红色精神”退伍大学生士兵宣讲团前往灵寿县探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代表,聆听功勋老兵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向他们学习致敬。这是一场两代军人的对话,构成了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
当灵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荣退军人报告团团长马红斌缓缓打开珍藏的军功章盒,年轻的退伍士兵们目光中充满崇敬之情。手指轻轻抚过沉甸甸的军功章,时光仿佛回到那段峥嵘岁月。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勋章,记录着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成为“军魂”在新时代的血脉延续。
“当年,我所在侦察排坚守在特工阵地的猫耳洞里,那也是离敌军最近的地方。”马红斌语气平静地讲述当年在猫耳洞中执行任务的经历。“我们承担前沿火力侦察与隐蔽侦查任务,为一线的战友提供敌军动向与布防情报,每一步都关乎生死胜负,每一步也都踩在刀尖上。我曾眼睁睁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敌军的地雷炸得血肉横飞,他才17岁!那一战,我失去了18个战友。”
“马排长,我服役时也是一名侦察兵。”石铁院“红色精神”退伍大学生士兵宣讲团赵徐阳激动地接过话头,“现在我们能用无人机进行隐蔽侦察,还有机器狗模拟敌情,大大提高了侦察兵的安全系数。”凝神倾听赵徐阳的讲述后,马红斌声音低沉有力:“国家强大了,部队装备现代化了——这就是科技强军的力量。”
老兵张国庆也回忆起一位烈士为掩护战友扑向手雷的瞬间:“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舍生取义’。”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在场的年轻退伍士兵泪湿眼眶,也让他们对“牺牲”与“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从徒手侦察的生死考验到无人机侦察的科技赋能,从压缩饼干充饥的艰苦岁月到精神食粮代代相传的育人之路,这场跨越时代的对话让两代军人的心灵产生了强烈共鸣。
“变的是装备与技术,不变的是军魂与担当;变的是时代条件,不变的是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带队教师杜晶晶说道,“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让青年一代读懂奉献的内涵;在科技强军的今天,更要传承精神的力量。”
此次对话,将被该校宣讲团整理成“红色精神档案”,并通过主题班会、“红色故事”线上音视频展播以及编排原创红色情景剧等多种途径,在校园内进行广泛传播,旨在将红色基因深植于育人全过程,使“军魂”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