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连接中部地区与华南沿海的“桥头堡”。在对外融湾向海、对内强根固本的过程中,企业缺人才、百姓缺技能,一度成为郴州市发展的关键堵点。
面对“招工难”和“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郴州市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破局之策,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向而行”。目前,全市中职、高职学校专业对接本地重点产业占比分别达83.6%、75.0%;近年来,职业学校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为全市乃至全省主要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6万人。
对接产业链,升级专业链——
融入区域发展“一盘棋”
在郴州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里,教师孙化鹏正聚精会神地进行科研实验。他告诉记者,“现在全市新能源企业都在扩产,技术人才缺口很大,我们实验室同时承担着科研和员工培训的双重任务。”
两年前,郴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率先成立新能源学院,并布局了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与这个新专业一起组建的,还有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
该校新能源学院院长陈向荣告诉记者,目前学院已为郴州锂电新能源产业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1000多名,新能源电池技术研究中心为湖南格瑞普新能源有限公司等20余家本土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郴州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链、升级专业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郴州市紧扣湖南“4*4”、郴州“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聚焦先进装备制造、锂电新能源等领域,在中职学校设置66个专业、187个专业点,在高职院校设置52个专业、65个专业点。尤其是2024年,郴州市中职学校围绕11条主导产业链进行“削枝强干”,砍掉8个滞后专业点,新增8个新兴专业点,83.6%的专业布点直接锚定本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高职院校通过“减、撤、并、增”优化更新专业矩阵,锂电、低空、人工智能等千亿级产业刚刚起势,对应的专业设置、研究中心、产业学院已先行落成。
近两年,郴州职业教育停招19个低效专业点、缩减7个饱和专业规模、新增22个专业点。经过这样的专业“加减法”,全市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与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精准匹配。人才与产业,逐步走向了深度融合。
嘉禾县有着“江南铸都”“中国锻造之乡”的美誉。但随着铸造产业升级,当地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的困境,急需懂环保工艺、能操作智能检测设备的复合型人才。为此,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新增“模具制造技术(铸造方向)”“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自动化方向)”两大专业,目前累计为锻铸造行业培养了近600名技能人才,其中超过半数在本地企业就业,近20名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
临武县作为全省唯一拥有高品质宝玉石资源的县,其矿物宝石产业链是郴州市九大工业优势产业链之一。为此,临武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专业,为县域宝玉石产业培养了400多人。
为响应永兴县“中国银都”发展战略,永兴县职业中专学校专门开设了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专业,为当地产业培养了500多人。
安仁县是湖南省首批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安仁县中等职业专业学校于2023年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专业,为县域产业培养掌握中草药规范化种植、品种选育、病虫害防治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
专业服务产业,人才服务企业。这些案例背后,是郴州市职业教育“专业地图”与区域“产业地图”深度重叠的真实写照。郴州市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发展“一盘棋”,让专业升级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落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技能送到手,就业有底气——
绘就万户增收“新图景”
汝城县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土菜馆”里,村民朱小红正在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几年前,他还是一名为生计发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而现在,他成了村里响当当的致富榜样。这得益于汝城县职教中心开展的“人人有技能”扶贫培训。
2018年9月,汝城县委、县政府以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为契机,创新性地将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县委党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县职教中心四大机构资源深度融合,打破部门壁垒,聚焦全县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开展普惠性、精准化的“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实现“一站式”培训服务——
变“各自为政”为“高位统筹”。县职教中心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中心实施、群众受惠”的原则,整合全县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协调、统一培训计划、统一资金管理、统一劳务输出信息、统一培训基地、统一考评考核。
变“单打独斗”为“攥指成拳”。采取以县职中办班为主,培训项目单位、乡镇或企业办班为辅的方式融合培训。依托汝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商直播室、酒店客房实训室、无人机实训基地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师资队伍,实现场地、设备、师资等核心资源的共享共用。
变“一厢情愿”为“两情相悦”。县职教中心根据劳动者就业需求,动态开设涵盖电工、焊工、叉车、电商直播、育婴师、厨师等多元化、实用性的培训项目,并通过校企合作、校乡(镇)合作、校区(学校和汝城县经济开发区)合作和“送技下乡”“送技入户”等形式,实现培训需求精准对接就业市场。
汝城县职教中心综合办负责人朱春萍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县职教中心和县职中联合实施的“人人有技能”培养工程,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200余场次,累计培训超过10万人次,就业率达92.6%。
在资兴市,“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成为该市技能型人才不足的解决之道,而职业教育也是其中的关键落笔。
一方面,资兴市突破性地整合了劳动、人事、农业、教育等15个部门的人、财、物资源,设立专门的“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培训基地、培训计划、劳务信息、资金管理、考核考评”。另一方面,资兴市组建职教中心,明确市职业中专在全市职业培训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负责组织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
目前,资兴市职教中心已举办电焊、电工、旅游从业人员、特色厨师等各类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600余期,培训人数8.1万人,实现新增就业3.2万人,带动了3.8万个家庭增收致富。
桂阳县职教中心则联合国家开放大学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他们首创“培训赋能、创业带动”的服务模式,成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田间生产力,10年累计培养了农民大学生1427人,其中196人成长为产业带头人。
目前,郴州市有10个县市区成立了职教中心,打造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各职教中心发挥院校“专业—培训—认证”优势,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等级认定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点有193个;近三年,开办专业相关技能培训班近1000个,培训超5万人次。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
做好人才培养“必答题”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的电商专业学生陈诗涵毕业了,他的故事仍被学弟学妹们津津乐道:2022年的“双十一”期间,陈诗涵在京东校内实训基地参加京东电商的现场实训,不仅凭借努力跻身单量前三名,荣获“优秀实训员工奖”,还进入京东本部实习,最后成为京东派驻另一所学校的实训组长,带领学生开展实训实习。
“我的进步,主要得益于在校期间的实践和训练。”陈诗涵透露了自己的“成长密码”。他所在的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不仅在校内建立了“郴州市京东电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还联合京东编写教材、开发“京东e课堂”等4个教学平台,形成育人、创新、服务一体化融合模式。
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王永智告诉记者,学校3年培养电商毕业生391人,其中就有220人到对口企业就业。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这不仅是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学校的发展秘诀,更是全市职业院校的重要做法。如何为当地培养更多“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郴州市聚焦人才培养这道“必答题”,给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法——
第一种解法是共育人才,对接岗位核心需求。
近年来,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坚持“引企入校”,与郴州津地本电子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了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性地打造出“教学生产线”,让学生在“生产线”上学习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党委书记欧阳新雄告诉记者,目前学校与企业开设“订单班”4个,每年输送技能人才200余人。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8.5%,本地就业率达68%。
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优质专业、共建就业绿道,则是汝城县携手企业培养人才的落地路径。从2017年起,中国中铁累计投入9078.3万元在学校建设高标准实训室6间、室外实训基地2个。校企共建了工程测量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交通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无人机操控与维护4个专业。
中国中铁多个下属企业还定期来校举办专场招聘会,截至2025年,中国中铁援建专业已毕业的1266名学生中,有783人成功入职中国中铁及相关企业,人均月收入达7000元以上,其中612人系困难家庭学生,占比78.2%。
第二种解法是共享师资,推动校企人员流动。
作为嘉禾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同时也是湖南省“楚怡”铸锻造工坊的主持人及成员,彭威、雷宁二人被湖南精工锻铸科技有限公司聘为技术顾问,重点解决企业生产标准不规范问题。
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攻关,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职业院校兼职任教。在郴州,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已成为常态。近年来,郴州职业院校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63项,面向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7382人次;仅2024年,就有52位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职业院校课堂,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为学生带来前沿行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第三种解法是共建平台,汇聚多元发展合力。
2024年,郴州市组建了由郴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依托郴州自贸区(高新区),联合107家单位,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郴州自贸片区(高新区)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市域产教联合体;举办郴州市新能源产业人才培训研讨会,成立郴州市新能源电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推动实体化运行……这些团体的成立,标志着郴州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迈上了新台阶。
目前,依托各类政校行企合作平台,郴州全市职业学校已与186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优势资源在校园和企业之间自由流通。全市职业院校在企业园区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每年培养紧缺人才5000余人。
今天,郴州市职业学校的校园内,无人机在实训基地呼啸而过,企业车间里学生专注地在生产线上操作,大国工匠走进校园课堂传授技能真经,教师深入企业淬炼“双师”本领——郴州职业教育以“硬支撑”托举规模,以“软实力”锻造质量,正阔步走在从育人“输得出”到人才“用得上”的进阶之路上。(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文静 通讯员 张叶 李磊)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