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桂青 李萍 李洋)10月27日,“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主题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举办。
主论坛聚集中国教育财政制度与中国教育经验,论坛嘉宾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回顾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4%这一政策目标的提出和实现历程,分析了人口结构变化、经济下行背景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的实现策略。
4个平行论坛嘉宾就新中国教育投入史、学前和弱势儿童教育财政、基础教育财政、高等教育财政专题分享学术研究成果,来自全国各地教育部门、财政部门、高校等机构的240多名代表针对当前重要教育财政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指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成立既是我国教育财政研究领域迈向专业化、系统化的重要开端,也是北大整合优质学科资源、服务国家教育改革战略的有力举措。建所20年来,北大教育财政所紧密围绕国家需求,深度参与事关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机制的多项政策研究,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出台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丰富和拓展了教育学、财政学研究,起到了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作用,培养出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教育财政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希望北大教育财政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更多精通理论、熟悉政策、了解实际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动开展有组织科研,为教育财政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科学建议,打造更具决策支撑力的高端智库;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总结提炼与传播教育财政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形成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教育财政科学研究高地;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财政领域新问题的研究,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分配机制、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影响。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教育经费增长承压,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是亟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人工智能时代也对传统教育财政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面对这些挑战,北大教育财政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瞄准“十五五”期间的国家战略目标,牢记“国之大者”,将教育财政研究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结合,聚焦教育重大问题,贡献高质量研究成果;利用多学科优势,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借鉴多领域理论方法,推动教育财政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基层,了解真实问题,研究成果切实推动教育发展。
北大教育财政的学术成就得到多位专家肯定。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谢维和认为,北大教育财政所的研究有几个特点:一是注重理论研究,发现教育财政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二是在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三是研究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形成了高层次国际网络。四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与人民群众需要保持一致,与教育发展前沿问题保持一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表示,北大教育财政所在政策咨询工作中,紧扣不同发展时期国家需求,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拨款机制、优化职业教育投入等重大决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真正实践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世界银行全球教育实践局原高级教育专家王一丹高度评价北大教育财政所在工作效率、组织配合、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以及与王蓉所长交往中所感受到的魄力、洞察力和国际视野。
北大教育财政所所长王蓉分享了自己20年来的学术体验和学术自觉。一是明确并坚持了应有的学术价值。受北京大学原教务长汪永诠教授“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不唯我,不唯风”的启发,2008年北大教育财政所确立了“怀仁怀朴,唯真唯实”的所训。二是形成了“以现实为锚”的研究特色。三是形成了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学术团队。四是坚持国际视野,以国际化为重要特色。五是努力以前瞻性、引领性研究作为履行对政府的研究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形成了覆盖所有类型和学段的教育财政研究体系。七是始终坚守作为教育改革积极参与者的责任担当。”
20年来,北大教育财政所培养了大量优秀学子。美国马里兰大学副教授刘璟说:“在北大教育财政所,借着和老师们的无数对话,我一点一点培养起自己的学术品位。”“怀仁怀朴 唯真唯实”的所训已内化为中共成都市委统战部李昱的处世准则,“这份‘仁朴’体现在深入田野时对每一个孩子、每一位基层工作者的尊重和关心;这份‘真’和‘实’则要求我们在数据中求真,在实践中求实,不尚空谈,直面问题”。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