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构建实施富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幸福课程”润心田

发布时间:2025-10-30 作者:尹晓军 刘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孩子的周末生活变了,不再埋头题海,而是走进湿地公园观测鸟类、学做美食、为社区设计环保海报,也变得更开朗、善于沟通、热爱探索了。”提及孩子的变化,甘肃省张掖市第四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王瑾瑜的家长感慨地说。

“双减”以来,该校提出“幸福作业”理念,推动作业从“机械训练”向“实践赋能”转变。各学科围绕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性作业——语文组推出“诗词楹联大赛”,英语组组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视频大赛,地理布置“绘制张掖丹霞地貌成因图”任务……

这背后,正是张掖四中系统构建并实施富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印证。近年来,该校确立“幸福教育”理念,将课程作为育人核心载体,立足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基因与地理资源,构建起“基础性+拓展性+体验性”三位一体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赋能。我们追求的品质绝非由分数堆砌,而是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发现自我、发展潜能、感受幸福,校本课程成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成长导航仪’。”张掖四中党委书记代友智道出课程改革的初心。

《回眸张掖》课程,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历史、地理、语文、美术等内容,并设计多个专题,通过实地研学、文物模型复原等形式,让家乡成为第一本教科书。历史教师张西岭介绍说,触摸式、沉浸式的学习让冰冷文物拥有温度,学生实现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有机统一。

作为“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学校构建“三维一体”红色教育体系——校内建设党史长廊、时代楷模展区,营造浓郁红色文化氛围;校外联动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资源;课程层面开发《红色基因》等,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我是‘红领巾讲解员’中的一员,周末或节假日在纪念馆为游客讲述英勇事迹。那一刻,我不仅是学生,更是光荣历史的传承者和讲述者。”七年级(1)班学生张若一自豪地说。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兴趣和发展需求,该校构建“课程—社团—活动—平台”四位一体的艺术、体育教育体系,开设书法、国画、合唱、管乐、民乐等57个社团。同时,将“体育创强”理念融入每日大课间,并引入抖空竹、竹竿舞等地方民族特色活动,成为校园“活力名片”。“我在‘民乐社团’学习古筝,参与了学校原创节目《红高粱叙事曲》的排练和演出。音乐让我更自信,更懂得坚持与团队合作。”九年级(19)班学生杨滨瑜说。

近年来,学校全力实施“双轨驱动”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常态化集体备课、高频次微教研、深度课题研究、校外专家引领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学科融合教学及实践指导能力。“我们每周学科教研必设‘校本课程专题研讨’环节。”教科室主任张晓军介绍说,教师围绕具体主题共同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共享资源与智慧,这种基于真实问题、协同共进的教研文化,成为校本课程优化迭代的内在动力。

张掖四中积极拓展课程边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形成育人合力。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堂、亲子实践作业、社区志愿服务等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可,学校还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积极引入社会资源,使教育内容更贴近现实与社会需求。八年级(1)班学生王欣悦的家长欣喜地说:“通过家长讲堂、亲子共读、家庭教育指导专递课堂,学会了如何更科学、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长。”

校本课程的深入持续实施,显著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与在校幸福感。近年来,该校中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等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科技创新大赛、体育竞赛中屡获佳绩。“我们将持续深化校本课程建设,聚焦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完善多元立体课程评价机制,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让课程建设永葆活力。”校长雒奋廷表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刘超)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