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顺州镇中学,一片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校园一角的“开心农场”里,青红椒挂满枝头,金黄的玉米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学生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们不只是种地,更是在‘种植’责任、合作与创新。”云南省永胜县顺州镇中学校长赵禄站在田埂上,欣慰地说。
这片名为“绝代双椒”“金玉满堂”的劳动基地,是顺州镇中学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顺州镇中学完成了一场从“为生存而劳动”到“为育人而劳动”的转型。
为了让“开心农场”的收获更具成就感,学校还开创了“家校美味课堂”。邀请擅长厨艺的家长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同将亲手种植的青红椒、玉米等作物,化作一道道充满乡土气息的美食。这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家乡味道的传承。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干活,而是全人教育的重要载体。”顺州镇中心校校长子廷权介绍,作为永胜的乡村中学,学校通过“基础型+拓展型+探索型”课程,将劳动与学科融合、与家庭联动、与社区共建,实现了从“亮点探索”到“全域育人”的跨越。
与此同时,在群山环抱的六德乡他留山小学,一片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样生机勃勃。蔬菜种植区、家禽养殖区、人工菌培育区划分有序,9个班级各有“责任田”,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播种、管理、收获。
“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劳动场景,让孩子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他留山小学教师一边指导学生给菜地浇水,一边说道。劳动之余,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写下劳动日记,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种植计划讲解课程内容,科学教师引导观察植物生长规律……劳动已成为他留山小学多学科融合的“活教材”。
在大安乡永乐小学,一场别开生面的“兰花种植课”正在开展。孩子们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兰苗移栽到校园花坛中。学校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开展树木认养、班级责任田、小型养殖等项目,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热爱家乡。
这些学校的实践,是永胜县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永胜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劳动教育的部署要求,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
“我们坚持‘五育并举’,把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永胜县教育体育局分管负责同志胡晓红表示,下一阶段,将结合县域人口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充分利用闲置校舍拓展劳动实践场所,推动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特别是在乡村学校,我们要把劳动教育做实、做活、做深,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劳动中成才。”该负责人强调,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和评价改革,打造“劳动+思政”“劳动+科学”“劳动+美育”等融合课堂,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从顺州镇的“开心农场”到他留山的“种植基地”,从大安乡的“兰花课堂”到遍布全县的“责任田”,永胜县正以劳动为纽带,连起学校、家庭与社会,织就一张“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网络。(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特约通讯员 杜青梅)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