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亦丰)日前,浙江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导意见,提出以“普及教育”为主体,以“特色教育”和“创新培养”为两翼分类开展通识教育。
“普及教育”明确了不同学段的教学安排,即1—2年级以跨学科主题融合、趣味性体验活动为主。3—8年级应在信息科技课程中进行系统性教学,确保基础知识与核心技能的普及,同时衔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课程的相关主题。9年级可采用独立开设短期课程、跨学科项目融合或专题讲座等方式,灵活保证学习时间。高中阶段在信息技术必修基础上,应开设专门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或学习模块,并与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机衔接,为学生提供深度探究和创意制作的机会。“特色教育”和“创新培养”由学校自行安排。
通识教育内容分四大板块,即“体验与感知”,接触和使用常见人工智能工具;“知识与原理”,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数据、算法、模型等核心知识;“探索与创新”,通过项目化学习与实践,提升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力;“安全与伦理”,建立技术安全观和社会责任感,强化伦理意识与行为规范。
通识教育以课堂为主阵地,支持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与学习项目,常态化开展校园科技节等科普实践活动。以课后服务为拓展平台,为学生提供分层分类的社团活动、专题实践与竞赛集训。同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及高新企业面向中小学生常态化、公益性开放。
为保障工作高质量开展,浙江将建立省级多部门协同、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实施“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建立健全中小学人工智能素养评价体系,引导教学发展方向。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