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施剑松)“我的恐龙在云朵里跳舞,因为它今天特别开心!”日前,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活动现场,一名孩子举着自己的画作,兴致勃勃地向老师描述着脑海中的奇幻世界。老师轻轻蹲下身,平视着孩子的眼睛,耐心倾听并记录下这一句充满童真的表达。这个温馨场景,正是北京“童言心语 点亮未来”项目在试点学校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
2024年,北京市教委、市语委启动“童言心语 点亮未来”品牌活动,创新推动语言文字与学前教育深度融合。日前,北京市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提升行动启动仪式暨“童言心语”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李奕说,“新时代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正从‘人人会说普通话、人人能用规范字’的高位普及,迈向‘重内涵、提品质、强效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北京市教委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介绍,北京确立了“双融双筑双提升”核心思路,即通过“语教融合”与“数智融合”构建线上线下友好型语言环境,帮助青少年筑牢“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两种意识。
北京市教委和市语委确定了促进青少年语言文化素养提升五大行动。分别是素养监测行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研制素养评估体系,由首都师范大学牵头遴选覆盖大中小幼全学段的试点校,通过标准化监测生成精准评估报告;品牌孵化行动:针对监测中发现的不足,持续深化“童言心语”等活动,同时打造“新域新质”教育活动,汇聚家校社力量让素养提升融入日常;资源融通行动: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探索“伴随式、无感化”素养监测办法,打破校际、区域壁垒;环境优化行动:强化教师培训、开展家长公益讲座、建设“市级青少年语言文化实践工坊”,营造家校社协同的语言文化培育氛围;创新传播行动:打造多媒介宣传矩阵,拓宽青少年视野。
“童言心语”活动作为行动的先行先试项目,聚焦5至8岁儿童“能听会说”能力培养,构建起“表征—倾听—分享”三位一体的互动支持体系,而AI技术融入,更让语言教育焕发活力。在首师大附属幼儿园,园所构建涟漪式情感教育体系,通过AI赋能教师研训;在定慧里小学,AI重构书写评价机制,能实时生成多维度个性化诊断报告,精准识别学生笔画结构和坐姿笔顺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异芳教授说,项目启动一年多来,已收集师幼对话6700余条、儿童“画话”作品2500余幅、亲子共创作品320余个。
“语言文字是串联起教育发展、文化传承与社会建设的关键脉络。做好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对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李奕说。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