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周洪松)日前,在第五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开幕式上,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被正式授牌“保定市钱学森学校”,成为全国第十所、河北省唯一一所钱学森学校。
近年来,保定十七中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红色基因,以“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校训为引领,深耕科技教育,努力构建“大成智慧”育人新生态。
“基础+拓展+实践”三级课程体系是该校为学生搭建的成长阶梯。在这一框架下,学生从夯实知识根基到动手实践创新,一步步在科学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在基础课程中,学生们主动获取知识,将科学原理内化于心;在拓展课程里,AI小组运用单片机技术打造“智能物联充电站”,韩博文同学研发的“自行车违规载人预警装置”获专家认可;实践课程层面,“智能草莓种植温室”项目让现代农业科技在校园里落地生“花”。“你想象不到,这个充电站我们重做了多少次。”初二AI小组的王明轩指着作品,语气里满是自豪。
“我们不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科学家,但要为他们种下科学的种子。”学校党总支书记孙宁的这句话,道出了该校科学教育的初心。
通过科技社团、科技研学、科创比赛、“名家大师进校园”及科技节等多元途径,该校积极拓展科学教育途径,为学生搭建起激发科学潜能的平台。据统计,近三年,该校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学校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创客教室里,南洁涵、刘钧月同学专注调试获奖作品《基于人脸识别与AI助手的家校互动系统》;实验室中,陈若涵同学展示荣获全国一等奖的项目“中国‘芯’助力中国梦”;科技节上,水火箭一飞冲天,如同载着学子梦想飞向远方……如今,该校校园里的科学气息无处不在。
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在保定十七中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实践。每周的“科学家精神讲堂”、道路旁的钱学森名言、“钱学森图书馆”“青春书屋”等实体空间,共同构建起与伟大灵魂对话的育人场域。
这种浸润式教育,深刻影响着学子们的思想与行动。南洁涵同学在实验日志中写道:“每次想放弃,我就会想起钱学森先生从零开始的故事。”陈若涵在参加北京大学“北斗时空智能科技创新训练营”后感慨:“站在北斗系统蓝图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懂得了什么是当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