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背景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阶段,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教学仍面临三重现实困境:一是学科知识应用虚化:传统实践活动常止步于纸面计算,学生难以在真实场景中迁移数学思想;二是跨学科整合表层化:尽管新课标强调学科融合,但多数活动仅将多学科知识简单叠加;三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缺失或不当:信息技术多局限于课件演示。
基于上述问题,这堂《班级运动场地规划》课程以真实问题驱动:在“每天运动2小时”的教育政策要求下,校园普遍存在体育空间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AI仿真平台:将“空间优化策略”等抽象概念具象为可视数据,突破经验型操作的局限性。多学科协同,小组协作:要求学生综合体育项目规则、数学参数计算与信息技术工具,在小组协作中体验“需求分析—建模—验证—迭代”的工程思维闭环,回应新课标对“模型意识”“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要求。
教学目标
本设计以发展学生智能化时代的跨学科问题解决素养为核心目标,具体设定如下学习目标。
(一)知识应用与认知发展(数学核心素养落地)
1.空间优化策略及实践迁移:能准确运用“最大空间利用”“先大后小”“同类聚合”等布局策略,在AI设计平台通过有效调整使虚拟运动场地空间利用率提升,并能口头解释策略选择的数学依据。2.参数关联性分析能力:能在方案汇报中清晰表述场地参数与整体布局的数学关系。3.批判性技术观形成:通过“AI小助手”环节,能辨别技术建议的局限性。
(二)数字化实践能力(技术赋能创新)
1.工具迭代验证能力:能独立操作AI仿真平台,完成“设计→验证→迭代”循环,根据实时利用率反馈调整布局。2.数据驱动决策能力:在方案评选中,能依据量化标准为作品打分,并利用生成的条形统计图分析小组偏好。
(三)协作与态度养成(社会化学习素养)
跨学科协作:分工合作共同输出1份包含布局图、利用率数据、安全说明的完整方案。
教学设计创新
(一)教学理念创新:AI赋能的跨学科实践者培养
本设计突破传统单一学科知识单向传授的局限,其理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作为知识共创者”的角色转变:本设计赋予学生“运动场地规划师”的职业角色,结合了深圳中小学运动场地稀缺的典型困境,确立了优化空间、满足运动功能需求、达成预算限制等多维度真实目标,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现知识的主动学习、建构与创新应用。2.从“学科割裂”到“跨界融合解决真实问题”的内容重组:以真实问题为锚点,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科知识的深度整合。3.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迭代优化决策”:引入AI工具提供实时数据反馈,让学生拥有了决策科学化的意识,提升了决策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项目式学习与智能化工具的深度耦合
本设计采用“项目式学习+人工智能”双驱动教学模式,其创新性突出体现在:1.智能化工具支持的迭代探究循环:本设计引入AI仿真平台,比传统项目式学习中依赖手工绘图与经验判断更加高效。2.基于真实情境的协作认知分工:数学组负责参数计算与优化建模,体育组论证功能合理性,技术组操作AI工具进行方案模拟与数据可视化。3.形成AI工具链:整合场地参数建模、三维空间模拟、实时计算利用率的多重AI工具。
教学实施
(一)情境回顾,任务聚焦(3分钟)
1.视频回顾:教师播放视频,回顾项目前3课时的关键活动:驱动性问题提出(如何合理规划班级运动场地)、实地测量场地数据、收集各项体育运动的尺寸与安全间距需求、初步的设计构思。
2.引入新课:教师点明本课核心任务—借助AI工具,将初步构想变成可实施的设计方案,并最终为班级评选出“最佳运动场地规划方案”。
3.明确目标:再次强调优化目标—在满足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空间利用率,使场地既实用又美观。
(二)小组协作,AI优化设计 (10分钟)
(三)
1.启动AI工具:各小组在电脑上打开“智能场地规划”AI软件。教师简要重申软件核心功能:可拖拽不同体育项目的虚拟设施(按照前期收集的真实尺寸比例建模)、实时显示场地利用率和可容纳人数。
2.协作设计:小组内根据前期构思和数据,开始尝试在软件虚拟场地上摆放设施。
3.成员分工合作:操作拖拽、记录利用率变化、观察安全间距、提出调整建议。
4.关键策略引导:教师巡视,不断提示核心优化策略。
5.验证迭代:(1)学生通过反复拖拽、旋转、调整位置,观察AI软件实时反馈的空间利用率百分比和可容纳人数的变化。(2)鼓励学生进行“试错→分析→改进”循环,不断调整提升空间利用率。(3)教师解答技术疑问,并引导学生理解AI反馈的逻辑。
6.方案定型:各小组确定最优方案,并为方案构思一句简短的宣传口号,准备汇报。
(三)汇报展示,策略提炼(10分钟)
1.动态展示:小组代表动态演示AI设计方案:展示如何拖拽设施,解释布局思路,重点展示最终的空间利用率数值和布局效果图。
2.互动评价:其他小组认真观看,可针对方案的设计合理性、优化策略、空间利用率等提出问题或建设性修改意见。汇报小组简要回应。
3.策略总结: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比较各组的方案特点,板书核心策略关键词,强调数学中的“优化思想”。
(四)投票评选,数据说话(8分钟)
1.明确标准:是否遵循了“最大利用空间”“先安排大面积再安排小面积”“同类项目放一起”等优化策略,空间利用率是否达标(≥60%),整体布局是否合理、安全、美观。
2.学生投票:学生通过麻吉星投票器,为除本组外的其他小组的方案进行打分(如1—5分)。教师直观展示各组得票情况。师生共同分析统计图。
3.结果对比与揭晓:针对学生投票的结果,讨论异同点及原因。揭晓最佳方案。
(五)AI思辨,理性认知(5分钟)
1.对比分析:教师选取投票结果中两个有特色或差异较大的方案,请“AI小助手”对这两个方案进行多维度对比分析。
2.辩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AI小助手说得都完全正确吗?它的建议是基于什么规则?我们需要全盘接受吗?
(六)分享收获,总结提升(4分钟)
1.自由分享:邀请学生分享本次项目式学习的收获: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掌握了什么新技能?有什么感悟?
2.教师总结:(1)提炼核心收获:应用优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据支持决策;体验跨学科融合的魅力;感受团队合作的力量。(2)肯定学生在“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验证迭代→展示评价”全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和创造性思维。(3)预告下节课任务……
实际教学中,学生把学校操场的空间利用率从62%提升到91%,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应用。
本文系广东省2025年度中小学教师教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课题“循证教学评价视角下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5ZQJK14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曾焕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作者郭天宇、于鸿儒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有修改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