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清晨,校门口的家校沟通好“风景”

发布时间:2025-11-17 作者:马宏韬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经常因为听不到家长的真实声音而不能了解家长的真实状态,比如他们的养育方式是否得当,或家校沟通是否顺畅。现实中,也会出现家长因为误读学校的育人意图,再叠加自己的焦虑情绪或家庭养育中的困惑,导致产生家校矛盾的情况。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应该如何帮助化解这样的问题呢?

  相比班级授课教师而言,小学校长与家长直接接触的时间不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由于间隔周期相对较长,也不能快速地了解家长的困难和需求。不过我发现,每日清晨校长在校门口进行安全巡视的时段,正好与家长送孩子到校、在校门处停留的时段重合。这个时段看起来比较碎片化,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正是校长触摸家长真实情况、了解家长真切诉求的一个自然、便捷的通道。

  根据我们的观察,小学生家长在校门处停留的时间长短,与家校沟通中的风险指数,呈现出一定相关性。越是孩子年幼或伴随有其他隐情的家长越容易放心不下,他们送孩子到校后往往在校门处停留、眺望的时间也越长。比如,一年级新生的家长目送孩子入校后,往往内心都伴随着不舍的情绪,再加之对孩子在生活自理上的各种担心,就更容易与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产生不信任的心理或矛盾。再如,个别家长因孩子的学习或交往问题,在校门处会对孩子反复叮嘱甚至责备,家长的焦虑情绪会明显流露出来。伴随这种情绪,当家长主动发起与教师的沟通,而教师如果并不清楚家长的焦虑点或此时的情绪,在沟通中就容易产生误会或矛盾。

  此时,如果校长作为一位与孩子成长和教师管理都有关联的人物及时出现,能够给予家长几句宽慰或是几句鼓励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嗨,别过度担心!孩子能把自己照顾好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一会儿我也抽空进去帮你悄悄看看他的情况。”通常这样的话刚一说出口,家长便会对自己的焦虑情绪释然一笑。如果家长确实难以释怀,校长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帮助家长稳定情绪,耐心一点儿听他们的倾诉,为家校沟通赢得缓冲的时间和空间。通常,通过家长的倾诉和校长的引导,大多数家校沟通问题都能得到化解。在必要的情况下,校长也会与相关教师进行沟通,帮助他们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这样一些家校矛盾在清晨的校门外就能得到化解。

  所以,每个清晨我总会提前20分钟到校,在巡视校园安全后来到校门口,与安保人员、值班学生一起,笑盈盈地和入校的每一名学生相互问好,用温暖的问候为孩子开启一天的学习时光,传递学校对每一个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与家长们进行聊天交流,无形中架起了一座家校沟通的桥梁。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北区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7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