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浙江万里学院团队揭秘红耳龟性别背后的“基因拼接开关”

发布时间:2025-11-17 作者:史望颖 罗旋 施冰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罗旋 施冰洁)近日,浙江万里学院葛楚天教授团队再传捷报——其研究成果以“RNA结合蛋白RBM20通过抑制Wt1 KTS剪接调控龟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学》子刊)。

对红耳龟来说,性别不是天生注定,而是由孵化温度说了算——26℃环境下孵出的全是雄龟,32℃则全是雌龟。这个有趣的“温度定性别”现象,自发现以来一直是科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话题。

经典理论认为,昆虫等低等动物的性别由同一基因的不同“拼接方式”决定,而脊椎动物的性别则由不同基因的差异表达调控。但葛楚天团队发现,这个认知可能要被改写了。他们在红耳龟性腺中找到了一种名为RBM20的蛋白质,它就像一位“基因调控师”,能通过控制关键基因Wt1的“拼接比例”,直接决定龟类的性别发育方向。

简单来说,基因Wt1有两种“形态”——+KTS和−KTS。葛楚天团队的实验证实:低温(26℃)时,RBM20蛋白大量出现,它会“按住”Wt1基因的特定拼接位点,让+KTS形态保留下来,最终启动雄性发育;高温(32℃)时,RBM20蛋白变少,其他“拼接工具”开始工作,+KTS 形态减少,−KTS形态增多,龟蛋就会发育成雌性;更关键的是,人为减少低温环境下的 RBM20,+KTS随之减少,雄龟会逆转为雌性;而在高温环境中增加 RBM20,+KTS又会变多,最终诱导雌龟向雄性发育。

这是科学界首次找到 RNA“拼接机制”调控脊椎动物性别决定的直接证据,为理解动物性别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葛楚天教授团队已在龟鳖性别决定领域深耕十余年。本次研究成果不仅解答了基础科学难题,还为水产养殖中的性别控制技术提供了新靶点,有望推动龟鳖等经济物种的单性育苗产业发展。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