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王若熙)11月14日至15日,第二届弘扬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5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主论坛在敬德书院笠僧堂举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谢春风主持上午议程。本次大会由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民进北京市委基础教育委员会、北京小学、京师苑公益服务研究院共同承办,会议汇聚了全国300余名基础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校长和一线教师代表,深入探讨教育家精神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有效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智慧力量。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理清文化传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提出,要践行教育家精神,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要内容。理解“大我”的含义,是准确把握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前提。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提出,“大我”体现了恢宏的教育格局,要求教师不仅会传授知识,而且会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做思想型教师,在更大格局中把握学生成长。“大我”体现了教师要超越自身的局限,具备国际视野,在学校的校园和课堂场景中描绘教育的图景;掌握综合性的教学方法,课堂有灵气、有感染力,有血有肉有精神,体现育人大格局。
教育家精神的根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融合要坚守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枬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出发,通过古今教育家案例解读教育家精神,具象化“教育家精神是做出来的”这一核心观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对比古今中外教育家实践,论证了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契合性。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兼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吴安春强调,二者融合必须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处理好教育家精神与教育教学“本与源、根与魂、知与行”三大关系。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与培育“大先生”。围绕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与“大先生”的塑造,专家学者们分享了多样路径。原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文喆从教育规律出发,强调弘扬教育家精神需尊重教育本质、回归育人初心。林崇德结合七十余年教育经验提出,爱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国的学生,同时强调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教育部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从“仁爱”传统师道出发,论述新时代教师应兼具责任担当与楷模风范,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清华附小清河分校党总支书记王玲湘结合学校实践,阐述如何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主题教学锤炼教师群体的教育品格。北京市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祖荣则从教育家成长研究、精神学习、宣讲传播三个维度,剖析如何让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深耕课堂育人,推动教学与育人模式革新升级。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与育人模式变革,是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首都师范大学附中第一分校执行校长刘明分享了“五向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结合学校实践,分享教育家精神引领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经验。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戴联荣提出“教育家精神+AI”双驱动策略,探索教师专业成长与精神落地的创新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定荣聚焦“减负增效”,分享提高基础薄弱校教学效能的策略与成果。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则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在师德师风建设与区域教育发展中的实践应用。
扎根校园,让教育家精神浸润办学治校全过程。多位校长围绕教育家精神校园落地与办学治校展开深入交流。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党委书记高新桥、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执行校长马耀国等五位书记和校长,结合校情就“教育家精神如何落地校园”“如何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等问题交流经验。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朱郁、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长夏明霞等书记和校长,分别从“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文化立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等维度,详解教育家精神在办学治校中的落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毕世响认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需扎根学校实际,在常规管理与教学创新中渗透“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会议期间,参会代表还参观了北京小学、敬德书院等地,实地感受教育家精神的落地成效,为后续实践提供了直观参考。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