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杨国良)清晨五点半,薄雾笼罩江面,“渝忠客2180”的汽笛声准时响起。这艘往返于忠县与洋渡镇之间的渡船,载着满舱的菜农和新鲜的农产品,缓缓驶向对岸的集市。30公里水路,12元票价,十余年未变,它至今仍是沿线群众出行的“水上生命线”。
船主秦大益、曹利芳夫妇,用十余年的坚守,将一艘普通渡船变成了温暖的“爱心驿站”。不仅坚持低票价运营,还为赶早的乘客备好热粥、鸡蛋,并成立“2180爱心团”,累计捐赠物资超百万元。
“大家都是熟人熟客,挣生活都不容易,我们少赚一点,多帮一点,心里踏实。”曹利芳说。这份质朴的善意,如江水般流淌不息。夫妇俩先后获评“中国好人”“2024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这艘船,也成为穿行在峡江之间的一座“精神灯塔”。
如今,这盏“灯”照亮了思政教育的新课堂。重庆市忠县中学校将“精忠·行”主题思政课搬上了这艘渡船,组织学生登船参与助农实践。同学们一边帮菜农搬运蔬菜、整理背篓,一边听秦大益讲述这些年“摆渡人生”的故事。汗水浸湿校服,笑语回荡船舱,奉献与担当,不再是书本里的概念,而是手中的重量、眼底的温度。
“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融入学校育人体系的常态课程。”忠县中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以“博勤忠勇”校训为引领,将“2180”航线打造为思政教育的移动课堂。每周都有学生分批登船,参与农产品搬运、陪伴老年农户、协助集市售卖。江风吹过年轻的面庞,泥土沾上行进的鞋履,劳动的艰辛与助人的快乐,成为他们成长中最真实的养分。
截至目前,活动已开展6场,参与师生达258人次。学生李雨在实践心得中写道:“当我抬起那筐沉甸甸的蔬菜时,才真切感受到,这重量是一家人的生计与希望;当我扶一位奶奶走下船舷,才第一次懂得,一次及时的援手就是一份责任的传递。”相关事迹经网络传播后,收获点赞过万,形成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2180助农”并非一次短暂的体验,而是忠县中学构建“精忠树人”大思政体系的关键一环。该体系以月度主题贯穿全学年:从“精忠之华”到“忠耀中华”,再到“忠心·笃行”“知恩于行”,主题层层递进、内容环环相扣,让思政教育彻底跳出书本与教室,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