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给孤残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发布时间:2025-11-21 作者:张苒 张夏 王志鹏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阿姨喂饭时会吹凉,哥哥姐姐看电视时会拉着我一起笑,我第一次觉得,我也有‘家’了……”70后“职业父母”张荣香和王启贵围着餐桌忙碌,两个孩子凑在电视前笑作一团,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的阳光村“类家庭”里,安徽工业大学学生邢浩然记录下这温暖一幕。这支由10名师生组成的调研团,足迹跨越安徽、江苏两省八市,为孤残儿童寻找“家”的温度,更用专业与热情推动为“类家庭”模式提供可行性建议。

“类家庭”是给孤残儿童搭建的“模拟家庭”——儿童福利院会在院内设独立家庭房,招募真实夫妻作为“职业父母”(即全职照护孩子的“家长”,需365天陪伴孤残儿童),每个家庭照护4名到5名孩子,让这些因残疾、无亲人抚养而留院的孩子,能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有“爸妈”陪伴、有兄弟姐妹互动。

“我们一开始只是想弄明白,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调研团成员陈林回忆,2023年初冬,团队刚接触这个特殊群体时,十分陌生,甚至对“职业父母”的工作内容都没什么概念。直到团队成员真正走进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到张荣香凌晨3点起来给脑瘫孩子换纸尿裤,白天坚持教智力障碍的孩子系鞋带,才懂这份工作不只是“带娃”那么简单。

在合肥,他们摸清了“类家庭”的“源头”——这里是全国首个试点该模式的城市,2001年推出的“阳光村”里,“职业父母”们累计带大300多个孩子,其中80多人顺利融入社会,还有多人考上了大学。2013年开始,合肥市儿童福利院“阳光家园”项目引入专业社工进行“家社共建”,社工全程参与指导“类家庭”的招募、匹配、亲子关系的建立以及评估工作,为儿童提供全程跟踪服务。

去年,调研团扩大调研范围,走出安徽来到江苏。调研中,团队和各福利院“职业父母”促膝长谈,整理出14万余字的访谈记录,也摸清了“类家庭”模式推广中的“拦路虎”:除了“职业父母”招募难,还有照护标准不统一(比如有的家庭侧重温饱,有的会关注孩子心理)、“父母”没休息时间等问题。

“我们不是只提出问题,更想帮福利院找到解决办法,让更优化、更完善的方案落地。”团队指导老师高倩莹介绍,后来很多调研建议变成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马鞍山市儿童福利院,团队提出的“弹性工作制”落地了。以前,这里的“职业父母”全年无休,办事要趁午休、看病得托同事代班,更别说探望家中老人。现在,福利院安排了社工和志愿者“补位”,每周给“父母”两天轮休,每天还有两小时“专属时间”,让他们能去买菜、看病。

合肥市儿童福利院参考调研建议优化了“类家庭”评估标准——不再只侧重于孩子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如今还加强评估“职业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互动。例如,每周有没有带孩子户外活动、有没有和孩子谈心等。“以前可能只记录‘孩子没生病’,现在会写‘今天带孩子去放风筝,孩子笑了5次’等细节。”合肥市儿童福利院社工保育科科长宋如璋告诉团队成员。

在安徽省芜湖市儿童福利院,团队协助整理“类家庭照护手册”,并优化成细化的“指南”,例如,详细记录着“如何给孤独症孩子做情绪疏导”“脑瘫孩子的营养搭配表”等工作,还规定每月组织一次“职业父母”专业培训,请儿科医生、心理老师来讲课。“以前爱心妈妈遇到孩子哭闹,只会哄,现在知道怎么帮他们平复情绪了。”芜湖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张翠欣慰地说。

在团队成员看来,调研也让他们自己触摸到“社会温度”,重塑了道德责任与职业认知。陈林说:“从前关注薪资前景,如今想让职业连接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未来会带着这份‘温度’做事,让更多孤残儿童被温柔以待。”

邢浩然说:“浙江有些福利院的‘类家庭’模式也很有特色,我们想去看看,帮更多孩子找到‘家’。”青春的脚步还在继续,温暖的“调研答卷”仍在续写。(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张苒 张夏 记者 王志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