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一场为期7天的初中英语教师集中研修刚刚结束,记者看到参训教师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收获,手机里存满了与专家研讨的课件资料。
“以前,总盼着去省城培训,如今专家直接上门,课程全都针对课堂上的‘堵点’‘难点’,真是一场‘及时雨’。”张掖市甘州区英语课程研究会秘书长、张掖第四中学教师张建梅难掩激动,这场让基层教师直呼“解渴”的培训,正是甘州区承接甘肃省“国培计划”县域教师发展整县提升项目试点的生动写照。
问题从哪儿来,培训就往哪儿去
2025年,甘肃省教育厅推动“国培计划”重心下移,打破“省级统筹、零散选派”的传统模式,甘州区成为首批教师发展整县推进项目试点区,并由西北师范大学组织实施。
甘州区围绕“五个一”培训目标,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培育一支团队、打造一批基地、健全一套制度、形成一套机制、产出一批成果,全力构建“高校+县区”协同体系,推动区域教师发展从“短期赋能”转向“长效造血”。
项目实施初期,甘州区组织专项调研组,深入课堂、召开座谈、开展问卷,最终锁定培训者团队建设、基地校管理员培训、初中英语教学提质、物理实验教学薄弱、科技教育、数字化先锋团队培育等七大重点方向,为培训找准了“靶心”。
问题摸清了,怎么破解?“县区出题、高校解题”的定制化模式顺势落地。甘肃省教师发展中心与西北师范大学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学校、课堂“把脉问诊”,量身打造“一区一策”课程体系:物理实验薄弱,就开创新工作坊;数字化跟不上,每个项目设计不少于8学时的数字素养课程……
县区和高校携手,让培训“接地气”有温度
基础教育提质增效,关键在教师。而如何实现大面积、高质量的师资培训,一直是县域教育的老大难问题。“国培省培名额有限,课程有时与实际脱节,零散选派很难带动县域教师整体提升。”甘州教育人对此感受很深。
基于此,甘州区从2013年起就探索试行“行政+学会+基地”的草根化培训模式。但在实践中大家发现,光靠区域骨干培训,往往“实践有余,理论不足”,基层教师对高校深度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
转机,来自于机制创新。“教师培训不是县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必须大家一起使劲。”西北师范大学项目专家吕世虎一语道破关键。在甘肃省教育厅推动下,“高校引领、行政保障、孵化团队、基地实践”的四位一体机制应运而生,为甘州区“行政+学会+基地”协同培训机制注入了新鲜血液。
高校专家当好“专业领航员”,请来北京、江苏等地名家“传经送宝”,同时吸纳本省一线名师和学科骨干共同授课,让培训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甘州区教育局全力做好“保障主力军”,让教师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接地气”的培训。
激活内生动力,带出更多“本土名师”
“送出去培训,不如自己培养人才。”甘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青介绍,整体提升教师能力,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解决的,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扎根当地的骨干培训团队。在引进外部资源的同时,项目组更加注重本土队伍的培育,推动形成“区域教师自我成长、持续迭代”的良性循环。
“种子教师”是第一步。该项目累计培养151名本土教师,通过“集中研修+返岗实践+回炉提升”三环节,不仅自身能力得到强化,还要自觉承担起校本研修、区域教研、学科培训,送培进校等方案设计与实施的任务。“过去听专家的,现在自己能讲课、能指导,会设计。”甘州区思源实验学校教导主任宁建峰道出了从“学到教”的质变。
团队建设是第二步。该区依托种子教师,建立了13个“1名学科名师+3名种子教师+N个青年教师”精准帮扶指导机制,实现区域教师能力提升“全辐射。”
从“输血”到“造血”,照亮的是每一位受训教师的成长之路。张掖一中教师黄泽凝参加“10天集中研修+30天返岗实践”的培训后,设计出“英语+美术+传统文化”跨学科教学课例,深受学生欢迎,并荣获区级“AI+教学”说课一等奖。
基地校的辐射带动也越来越强。作为初中数学课程薪火研训基地,张掖育才中学从“培训接待点”升级为“区域学科教研训学的聚集地”,定期组织联校教研、优课展示、课堂循证、主题研讨,辐射带动区域内8所初中的数学教师能力提升。“过去是‘各干各的’,现在是‘抱团成长’。”该校党支部书记、数学课程研究会理事长李春新说。
这样的变化,正是整县推动区域教师成长的生动体现。国培落地县域,照亮了每一位基层教师的成长之路。甘州区的实践表明,教师培训只有紧扣“一线真问题”、构建“多方共同体”、培育“本土主力军”,才能真正激活基层教师成长的内生动力,推动县域实现大面积、高质量的教师培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田明)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