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面向“十五五”,基础教育怎么干?为科学编制“十五五”基础教育发展规划,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连续组织召开三场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11月13日,多位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参与座谈,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育人质效、汇聚教育合力等方面展开研讨,共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会上谈及哪些问题?提出哪些建议?一起来看——
11月13日下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围绕“十五五”基础教育规划,邀请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共同讨论“十五五”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以及建议开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改革举措。
这是系列座谈会的第二场,北京、天津、辽宁等11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参会发言,旨在从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谋划视角,为未来一段时期基础教育重点工作部署集思广益、凝心聚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参加会议并讲话。
对时代之变,如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谈及“十五五”时期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各地不约而同谈到“学龄人口”问题。受少子化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发展趋势影响,基础教育各学段梯次迎峰,“城镇挤、农村空”,学位资源布局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
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局长王纮提到,对照未来高中达峰学位需求,济南目前仍存在13万个学位缺口。城乡上,济南中小学在校生的城镇化率已达95.4%,远高于同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个百分点。对此,济南实施公办高中扩容提质增位行动,扩大综合高中招生规模,并第一时间修编《济南市2025—2035年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动态优化城乡中小学幼儿园布局。
针对此类现象,福建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余志丹发表看法:“我们应当主动适应人口发展战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同时要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育资源,加强跨学段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推动资源的贯通使用。”
许多地区还特别提到要探索建立“市县结合”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市级基础教育资源统筹,由市级政府根据市域内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前瞻布局、科学规划近期和中长期教育资源,不断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除了解决学位资源难题,我们还要关注到优质教育资源现存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丽娟认为,“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十五五’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对此,多地表示要强力推进新优质学校建设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和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支持乡村学校在校园文化、信息化教学以及住宿、食堂等方面提质升级,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和保障能力。
此外,各地还关注到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安徽省教育厅总督学邵曙光表示,“‘十五五’期间我们要抓住AI赋能‘教学管’这一关键,加大对学校计算机、AI功能室等教育技术装备建设的投入;建强数据基座,让数据赋能督导评价、质量监测、课堂改革;同时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和智能实践空间,促进中小学生公平快捷地获得各类教育资源”。
立足人才之需,如何稳步提升育人质效?
教育归根结底,是要提升育人质量。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五唯”痼疾、“四小”问题仍未完全破解。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成为各地关切的首要问题。
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各地的普遍共识。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国林指出,“我们要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发力,将实践育人与网络育人相结合,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针对一系列育人热点难点问题,各地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提出各自意见看法。聚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王攀提出要深化义务教育‘双减’改革,以‘减量发展’为导向优化课堂、作业、考试三个关键环节;围绕评价改革,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郝奎刚建议大力推进中考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淡化分数、缓解焦虑,优化考试招生录取方式改革;面向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贵州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黄聂晋建议深入开展“护苗行动”,聚焦中小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法治宣传教育、防欺凌、防性侵等,守住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底线要求。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面向未来培养创新人才也是各地讨论的重点。
“当前,部分学校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依然存在,新课程理念未能真正落地。同时,现行中小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还无法满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的需要。”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党勤直指当下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一挑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提出“小班化”“综合化”“智能化”等改革发展建议,强调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有效激发;大力实施跨学科综合学习,实现课程的生活化和实践化;同时要积极构建未来学校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精准教学支持系统。
在探索未来教育样态方面,广东省深圳市教育局局长郑秀玉介绍了深圳“未来学习中心”的实践经验,“学习中心实行混龄教学、弹性学制,学生在这里有充足的自主选择空间和探究实践机会。未来我们将以此为起点,打破标准化、封闭式、被动式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定制学习、开放课堂、人机协同、混龄教学、弹性学制等改革,持续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无限可能!”
锚定强国之梦,如何汇聚磅礴教育合力?
基础教育点多线长面广,需要教育战线团结一致、协同共进,才能有效发挥育人合力。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然而面对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各地在交谈中普遍认为,教师队伍在师资配备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学科配置层面,党勤提出进一步充实中小学校音、体、美、劳等专职教师,特别是科学和能够胜任人工智能教学的相关学科教师。
而在师资管理层面,王丽娟建议国家层面构建动态师资配置新机制,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壁垒;完善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聘、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有效缩小城乡教师队伍质量差距。
在教师队伍建设以外,邵曙光补充提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还要抓好教育局长、学校校长、班主任、教育督导队伍及教研员这5支关键队伍,明晰各类队伍的岗位职责使命,并分类加强培养培训,攻克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改革也并非教育系统一家之事,而需要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对此,各地纷纷建议,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推进机制,构建纵横联动、立体推进的政策落实体系,重点对于各项国家级试点项目,汇聚不同单位优质资源,助力改革深化落地。
“除了教育工作者,家长科学教育理念的缺失也可能成为制约育人质量的关键瓶颈。”王纮的这一观点得到参会人员的广泛认同,“今年我们组建专门调查组,深入到学校、社区和部分家庭调研,对严重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了逐一复盘,发现这些孩子最大的共同点是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此,王纮建议,要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孩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细化《家庭教育促进法》配套政策,明确家长“亲自养育、科学养育”的法定责任清单,结合“教联体”建设,联合妇联、司法等部门,开展家庭教育责任落实专项行动,增强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刚性。
“十五五”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亦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相信这场凝聚了基层实践智慧的座谈会能够为开启未来五年教育崭新篇章注入思想动力和实践动能,汇聚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文章作者|本刊记者 冉楠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聂志鹏 摄
微信编辑|贾舒婷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