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面对“乡空镇弱城挤”等问题,四川省广元市按照“学位适配人口、学校贯通学段、学区统筹资源、市县共管结合、集团共享优质”的思路,积极推进“四个转变”,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愿望。
统筹学校规划,由“学位”向“四位”转变
广元市针对全市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将学校建设重点由过去“增学位”为主,调整到统筹增加和改善学位、床位、餐位、厕位,实现教育资源精准配置。
分段实施学校布局。学前教育聚焦“普惠化”,着力提升公办占比。在市主城区规划布局一批公办幼儿园,城市小区配套园全部公办,对边远山区小规模幼儿园(点)与小学低段实行“幼小一体”管理。义务教育聚焦“均衡化”,着力扩优提质。推进小学向乡镇集中,办好必要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推进初中向中心镇和县城集中,具备条件的单设初中校尽量办成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中教育聚焦“普及化”,着力县中振兴。全市实现各学段学位资源统筹使用,有利于探索一体化培养模式。
分区明确建设重点。按照“城市增学位、城镇优功能、农村补短板”的思路,分区分类实施学校规划建设。市主城区按照“规划新建一批、改造扩建一批、迁建腾挪一批、代建回购一批”的思路,加大公办学位资源供给。县城和中心镇顺应基础教育学生城镇化率逐年提高的趋势,重点推进建设寄宿制学校。通过改造提升“四位”(学位、床位、餐位、厕位),建设打造“五个校园”(人文校园、平安校园、生态校园、健康校园、智慧校园),全面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农村乡镇重点补齐学校设施设备,改善和提升师生学习、生活条件。
建好办好“两类学校”。建好办好寄宿制学校,采取“主动集中”策略,允许农村学生有序进城进镇入学,推动小、散、弱的农村学校生源向基础好、质量高、学位有富余的城镇寄宿制学校集中。切实加强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一校一室”计划。办好必要保留的小规模学校,落实农村小规模学校每年不低于20万元标准保底公用经费的政策。
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根据全市高中阶段学校发展实际,实施“双示范、双特色”建设,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规划建设人文特色高中11所、科技特色高中7所、艺体特色高中6所。24所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发展特色方向,设置52个特色项目。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举办“综合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挂牌设置“综合高中”8所,安排普通高中牵手共建,有效扩大普通高中资源供给。
优化资源供给,由“学校”向“学区”转变
广元市深化推广学区制治理、集团化办学的有效做法,推进教育教学资源供给由“学校”向“学区”转变,有效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深化“学区制治理”。完善学区制管理办法及运行机制,促进学校间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强化优质带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快实现学区内校际优质均衡。将全市义务教育划分为39个学区,实行“优质资源同享、规范管理同标、教师发展同进、教育科研同步、学生成长同育、特色创建同推、教育质量同评”办学模式,提升学校协同发展能力。
推行“集团化办学”。推行“优校”带“弱校”、“城校”带“乡校”的办学模式,构建“目标共商、问题共解、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共生体系。由省级示范园、市级“五星”园组建幼儿园优质特色发展“传动链”,带动全市所有幼儿园共同发展。由优质城市学校牵头组建教育集团,带动城乡薄弱学校共同发展。支持学位紧张的城镇优质中小学以集团化办学方式统筹使用城郊闲置校舍,解决当前学位矛盾。
推进“贯通式”发展。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资源,加强跨学段教育资源动态调整和余缺调配。支持单设初级中学根据各学段学位需求向一贯制学校规划联建,减少对下一学段学位的重新分配,缓解学生升学选校的焦虑压力。引导乡镇初中、小学合并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实现学位资源、教学资源统筹使用。
实施“一体化”试点。开展“三个一体”办学模式试点,探索托幼一体“2+3”、幼小一体“3+3”、小初一体“3+3”办学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将乡村小规模幼儿园与小规模小学低段一体化管理。支持主城区条件具备的初中学校,通过举办小学高段年级,帮助学区内学位紧张的小学释放学位,以应对小学新生入学“渡峰”。
创新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广元市把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作为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内容,致力于构建“共享教师”模式,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在教师编制总量范围内,适时动态调整,实现教师编制增减与学龄人口变化相适应。建立教师流动调配机制,推行教师编制、职称、岗位等在学区、集团内统筹管理。加强教师精准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引导和帮助有条件、有意愿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获得紧缺学科或更高学段教师资格。
实施人才集聚行动。开展“广纳英才·元来有你”引才活动,将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类本科生纳入直接考核招聘范围。深化幼师自主培养,委托川北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市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市委、市政府每两年表扬200名农村教育工作表现突出教师。对在乡村学校教书满30年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给予政策倾斜。持续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助。
实施人才下乡行动。加大优秀教师“城区—乡镇”“优质—薄弱”学校间“双向交流”力度,实现优质师资柔性流动。县区每年义务教育学校骨干教师交流轮岗比例不低于参与交流轮岗教师数量的20%。组建“广元名师”服务团,开展名师送教活动,设置“名师乡村工作室”,将优质资源直接传送到乡村学校。推动学校优秀校长在区域内交流轮岗。
推行“共享教师”模式。调剂县域教师资源,保障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各学科课程,促进师资优化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县区教育部门建立教师管理中心,落实义务教育新进教师“县管校聘”。促进学区和集团内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农村义务教育学区依托中心校建立“教师共享中心”,通过教师“走教”保障中小规模成员学校开齐开足课程。
共享教学资源,从“学校专用”向“全域通用”转变
广元市积极探索基础教育资源统筹利用机制,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由“学校专用”转为“全域通用”。
探索市县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市级对基础教育管理职责,加强市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更大范围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市主城区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纳入市区一体化运行体制机制改革范畴,符合条件的学校建设所需经费实行市区5∶5分担。
打造“三个课堂”资源共享平台。按照“规划引领、试点先行、县区同步、活动推进”整体思路,实施专递课堂师资互补工程、名师课堂教师培育共享工程、名校网络课堂辐射引领工程。围绕心理健康、人工智能教育、生本课堂等主题形成全域覆盖的“课程超市”,助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构建资源共享网链系统。按照全省规划实施“网链共享计划”,构建“领军学校+引领学校→学区中心校→成员学校”的优质资源传送网络。1所学校入选省级网络教学联盟领军学校,5所学校入选省级联盟引领学校,依托义务教育学区中心校组建市级网络教学联盟38个,覆盖终端接收学校350所,形成覆盖全市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局 执笔:谢正臣 马玉琼 侯婉莹)
《人民教育》2025年第20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