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收看 “中国教育报读书会”
领读时间:2025年10月16日—11月6日
领读平台:中国教育报好老师
领读助理:段凯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教师)
领读者说:我们要学会与一本书慢慢相处。在与一本书真实而内在的相处过程中,书与“人”才能更多散发出自然真实的生命气息;“人”的“气息”才能与书的“气息”自然流淌,彼此交换,充分交融;我们才能渐渐挣脱一些既定的“结论”,超越平日里惯常的和被固定的那个“自己”。在因一本书而打开的丰富世界里,更充分也更立体地观照并确认“自己”。
我发现当下的阅读存在三个问题:首先是重阅读策略,轻富有突破力的阅读结果。“策略”并不能振奋人心,但富有突破力的阅读结果却可以。其次是重普遍流行的阅读结论,轻建构作品与读者自我的“个性化关系”,这样的阅读当然是沉闷乏味的。再次,我们的阅读重考试之用,轻生命所需。这就造成考试过后,所余寥寥。整体而言,我们当前的阅读往往是在匆匆忙忙、慌慌张张的过程中浅尝辄止。
阅读不是世俗经验的简单总结,也不是道德标尺的拔高攀升,而是将一本书“噙”在心里。在与《平凡的世界》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理解了生命更内在的气质,进而决定我们今后发育的方向。
与文字相处
与文字相处,不是用眼睛从文字上空,像飞机一样拂掠而过,而是在与语言遇见的过程当中,由文字而生形象,由文字诞育观念,进行前后的关联整合,再经由自己的确认、判断、推敲,在从容舒缓、自由丰富的状态下,与自己的内心反复地发生内在的关联。
与文字相处,其一,便是开始建立我们自己与汉字内在的关联。从一个中国人内在成长的意义而言,我们不仅仅要认识一个个汉字,更是要熟悉汉字的内在品性,要理解汉字的脾气与禀赋,成为汉字的至交好友。我们对汉字有了感情与理解,进而才能对阅读富有感情与理解,再进而才会对中华文化富有感情与理解。
其二,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作时,他所凭借且只能凭借的便是语言。他正是通过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波澜起伏”与“与众不同”呈现给读者。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也只能通过他的语言文字,再次准确深入地步入到他的“世界”之中。缺乏与语言文字相处的习惯,从更深层次的阅读状态上讲,我们的阅读力会因此受到较为严重的折损与影响。
其三,阐释即理解。一名读者对作品阐释解说的程度与其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一名读者的阐释解说能力主要依托的便是他自己的语言。我们在与别人优质的语言相处的时候,是不断建构自我语言的质地与疆域的最佳时机。一个人的语言规模往往便是一个人的基本规模,语言即世界。我们语言的质地与疆域,往往决定了我们内在世界与认知世界的质地与疆域。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初读《平凡的世界》中这段话时,我只有14岁,以为这仅仅是个引言,描写一下环境,然后把故事带进去。后来经过与这段文字长时间相处,慢慢发现,它不是仅仅把故事带进去,而是为全篇奠定了一种整体性的基调与氛围。相处渐久,再读,这段话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也奠定了一种基调,甚至是一种善意的提示。我们的人生常常于希望中,孕育着巨大的挑战——那个“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或许就是生命的抉择与意义,这句话落在每一个真诚的生命里都会有回响。
与情境相处
情境对于一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所经所历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化为一个个以往的情境。我们在情境里沉浸,在情境里追忆,也在情境里完成生命深度的体验,在情境里加深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判断与理解。就心理学而言,特殊的一些情境,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气质、特征,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逆转的力量。
一个人内在贮存的情境的品质,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生命的品质;而优质阅读之于人的一个重要意义,便是为“人”提供富含品质的“情境”。
作为一名读者,我自己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一部分“命运”,便是靠作品中的“情境”发生与发展出来的。
我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时,还不是纸质书,而是通过收音机。记得寒暑假,在乡下老家,我常常和堂姐一起抱着收音机,收听李野默先生播讲的《平凡的世界》,直到有一天我听到了书中这样一段话:
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当你一踏进它的大门,便会豁然明白,你已经从孩子变成了大人。青春岁月开始了。这是你的黄金年华,连空气都像美酒一般醇香醉人。
下午一般没有课。兰香和大部分同学一样,有时上图书馆、阅览室,或到电化教学楼去看电视教学片。
这段话使我第一次了解到所谓大学的全新价值与大学生活的自由宽广,我对所谓的大学生活第一次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真切的眺望与内在无限的憧憬。这个情境深深驻扎到了我的内心,此后反复出现,被我不断体认,从书中渐渐移植到了我的生命里,变成了我自身期盼的一部分。
一个人有幸坠落到富含生命品质的情境中,人与情境,便可能开始相互建设,相互滋养。情境是具有生动性与开放性的,因而沉浸于情境中的人,常常也可以由此获得意想不到的、关乎自我生命品质的生动性与开放性。
与想法相处
与想法相处,就是作判断时,不依赖外界喧嚣热闹的声音,不急于下结论,更不简单地在道德层面与励志层面下结论,而是在自我内心深处完成自我真实的探索。在探索的时候,要结合作品篇章,前后关联,有时候,甚至放一段时间,耐心思考,让想法盘旋于心头,看似不在,但那些想法会因时因地随时“俯冲而下”,参与到我们眼前的现实中来,与自己的内心经历(内心真实的跋涉与探索、真实的迷茫与困顿)相互补充、相互确认、相互校正。
与想法相处,就是真诚地对待自己,不回避,也不攀附;就是于此基础之上,持续渐进地摆脱生命里的窠臼与限制,向着更开阔、更广远的地方变化与挺进。
与想法相处,就是带着经由作品而获得的“想法”,与作品一道,去真诚地探究所面对的生活。
例如,孙少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独特性在哪里,与同时代的人相比,与同类型作品中的人物相比,他的典型性在哪里?这些想法,从我接触作品以来,一直萦绕在我的阅读过程中与生活过程中,其间不断颠覆,也持续更新。
少平的“世界”在远方。按照路遥先生前期的创作思维路径,与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青年相比,少平的独特性在于:他的目标不在某个“大城市”,而是不断挑战、不断成就自己的“远方”。他不停歇地走向“远方”,是这个人物最大的魅力与光辉。我们看他的一段内心独白,其间充满了宗教式的求索。
无论命运怎样无情,他决不准备屈服;他要去争取自己的未来!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就一定能和晓霞一块儿生活——即使没有田晓霞,他也要去走自己的道路!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立在砖墙旁的孙少平闭住了眼睛。他看见,遥远的撒哈拉大沙漠里,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步一跪的教徒们,眼睛里闪烁着超凡脱俗的光芒,艰难地爬蜒着走向圣地麦加……
我们看到,他更在乎探索与走向“远方”本身,这就与《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艰辛带回那具空鱼架具有同等的精神强度。与此不同的是,世人更习惯于用最终的“获取”来评判一个人,当然也由此自然地评判引导着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路遥先生最后让少平走向“惠英嫂”,看似是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归属,但这或许恰恰是孙少平对远方,特别是对自己的“放弃”。一个不断探索着迷于“远方”的少平似乎更具震撼力,也更符合路遥先生创造这一人物蓬勃的“初心”。
与想法相处,就是排除困难,力图去与那个更真实的自己相处。将一部作品“噙”在心里,去与它相处。经由这样的阅读,我们期待我们自身由此而流动着丰富、辽阔、蓬勃、探索的生命气息。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市级教研员、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6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