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纵横谈

县管校聘需疏“堵”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姜卫红 来源:中国教师报

“县管校聘”是教师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这对于统筹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推进县域内教师轮岗,化解县域内教师资源配置矛盾,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然而,在基层“县管校聘”改革具体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堵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部门职责尚需进一步明确。“县管校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财政、人社、教育等多部门协调配合,避免造成权力和责任不对等。

对基层学校实际困难估计不足。“超编缺教师”是目前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省里的编制标准,小学19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以这个标准,全县农村小学绝大多数都超编但缺教师。这是因为省里的编制标准是按标准班额算的,一个班45人。但有的农村学校,3个年级才有30多个学生,一个班还平均不到1名教师。按照编制标准进行“校聘”,一个班能聘不到2名教师,而实际情况则需要2名教师,这还没考虑到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

对此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以疏通。

一是统筹教师管理。建议在县域内将教师管理进行统筹,将有关教师管理的各项职责、业务范围、所需资源等集中管理,在县域范围内成立教师管理的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性质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行政上隶属于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业务上接受县级人事、财政、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指导,专职负责县域内教师管理工作,将原有分散的教师管理职能进行统筹集中。这样既能够准确及时把握教师管理中的问题,也能够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建立一种既稳定又具弹性的教师管理常规协调机制。

二是统一安排教师编制。根据县域内教师配置的结构性矛盾来统一安排教师流动,以保证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受影响,同时让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真正需要的教师能够得到补充。根据县域内的学生总量以及地区分布、学段分布、学科分布、年级分布和师生流动率状况,综合核定县域内教师需求的总量和结构。需要单独根据县城学校和乡村学校的状况来核定编制,必须保证小规模学校完成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即必须把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足开齐。

三是创新激励机制。一方面建立优秀人才增量培育机制。建立诸如“名师工作室”“教育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评课”“开展校本研究”等人才增量培育机制。通过持续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教育教学互动,发挥优秀人才的优势,带动薄弱学校教师共同成长。另一方面建立交流期限累积激励制度。对连续长时间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补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0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