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张云鹰校长的著作《通往卓越——一个深圳校长的教育人生》是一部需要跳出教育的视线才能品出其丰富意味的个人自传。读后我始终在想:人应该如何度过这一生?我把这个抽象的问题拆解成了3个具体问题——
哪些人生经验更值得被提取?
因为从小就在女革命家向警予的故居生活,懂事之后又经常听周围人讲述她的故事,向警予很自然地成为张云鹰人生之初的精神标杆。
有朋友可能会感叹,张云鹰真是幸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故居里,年纪轻轻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精神标杆。但这也是张云鹰自己“一直努力”的结果。因为,寻找精神标杆的过程其实是人把自己虚幻的梦想不断具象化的过程。
那么,究竟哪些人生经验更值得提取?我从张云鹰身上找到的答案是:那些构成人的生命底色的经验更值得被提取。它们包括:我们曾经选择过哪些人作为精神标杆,通过对精神标杆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的梦想到底是什么;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家乡的自然环境,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如何看待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
“迄今为止,我尚不知亲生父母是谁,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了。”重读这本书时,我才真正读出了这句话的分量。
1967年,3岁的张云鹰被母亲从省城长沙抱到湘西溆浦县城。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将我视为己出,对我百般疼爱,我的成长过程真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张云鹰很早就从周围人的言谈之中知道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我一直没有问父母这件事情”。她说,“我不问,也是怕他们伤心”。父母则可能希望此事成为“永远的秘密”,张云鹰猜想,“他们不说,也有保护我的考虑”。
作者之所以能够把这种常人不敢直面的经历写得云淡风轻,是因为在叙写这段经历时,她已经对人生有了“更为开阔的理解”——“我觉得人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其实就是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走得愉快一点,走得有追求一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好”。
在我看来,张云鹰看待自己身世的方式,与她看待自己其他人生经历的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我从张云鹰身上找到的答案是:我们可以把那些构成人的生命底色的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值得感恩的人、事、物,一类是郁结于心的坎坷与苦难。我们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重温那些值得感恩的人、事、物,我们将在感恩中发现美好、发现希望、追寻梦想。我们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化解那些郁结于心的坎坷与苦难,我们将在直面苦难、奋勇向前之中获得更多勇气、力量和智慧。
如何面对当下的生活?
在“后记”里,张云鹰这样写道:没有什么人生是完美的,最可贵的是,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觉得无悔无憾……人的成功也许就是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方式。
关于“如何面对当下的生活”这个问题,我要分享自己从张云鹰身上得到的3点启示:
第一,一个人需要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确立了人生目标,我们在需要作出抉择的时候,才不容易受制于当下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然后要有定力、有规划,一步一步踏实走下去,人生一定不会错到哪里去”。
第二,坚持做那些能让自己的能力持续累加的事情。张云鹰说,“投资自己永远没有错”。一个人通过阅读、写作、审美等训练出来的能力,不会因外在条件的改变而丧失。
第三,始终保持开放的思维,这有益于生活品质的提升。开放,意味着愿意接纳新的事物,也意味着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对世界始终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一个始终保持思维开放的人,才能够把自己活得既独立又丰富。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网友为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写的一句推荐语来总结:一个人如果始终都不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去活着,那么这一生何其可悲。
(作者系橘林读书会创始人)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