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贫穷的地方,越要办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这已经成为共识。各地政府也重拳出击制定扶持政策,助力教育脱贫。
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文华学校,土瑶班学生除享受广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外,还连续3年享受平桂区政府提供的每人每学年1000元膳食补助和每人每学年300元交通补助。
同时,学校为土瑶学生配备生活和心理教师,并在周末由专人专车接送学生上学和回家。
纵然如此,仍然有学生面临辍学危险。
幸有姜晚英,她和同事一次次走进深山,以诚意打动一位位家长,将一个个学生喊回学校;她和同事用爱心和耐心,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引导一个个“问题”学生重回正途;她和同事用情用智,将民族情感融入教育教学,把一个个学生留在校园。
扶贫必先扶智,而要扶“智”,首先要扶“志”。人穷容易志短,要帮扶贫困学生,关键是把他们的志气扶起来。姜晚英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她把准贫困学生的“脉”,做好他们的“心理扶贫”,及时掌握土瑶学生的心理诉求,巧妙借助各种活动给予针对性帮扶,培养他们阳光向上的心态,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将梦想的种子种进贫困学生的心中,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成才。
我们已经看到,一位又一位“姜晚英”式的教师已经成为扶贫的中坚力量,在用教育斩断穷根的战场上发挥着教师的专业优势,贡献着来自教师的独特力量。
更重要的是,姜晚英和她的同事将优秀瑶族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土瑶孩子在熟悉的乡音和乡景中学习知识,激发他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为他们种下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实践证明,在帮助贫困家庭脱贫上教育起着基础性的长久作用,如果有更多的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优势,必定能为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将为贫困家庭点亮希望之灯。
助力教育脱贫,教师大有可为,只要教师多用心、多用力,必定能够斩断穷根,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15日第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