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改20年观察

纠偏是课改的常态

发布时间:2021-03-09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对真相的追逐是一场没有句号的旅程。课改也一样,人们总热衷于寻找真相,课改的真相也不断被人发现和言说。而我观察到的课改真相就是两个字——“纠偏”。在我看来,这是课改20年呈现的一种重要态势。

如果你关注课改,一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学校致力于研究“教什么”,而另外的学校则热衷于研究“怎么教”;一些学校强调学情研究,另一些学校则在攻坚项目式学习。

到底谁做的才是课改的核心部分?其实,每所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一线教师对课改的认识程度不同,其课改选项也自然不同。课改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总是发生在一个具体的背景里。

但是,无论你选择先做什么,最终都要在不断纠偏的过程中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来。课改就是蹚过一条河,是从此岸到彼岸的过程。渡过这条大河有多种方法,无论选择什么方法,渡河的过程都需要循着灯塔指引的方向不断纠偏。

为什么说纠偏才是课改的常态?

课改的行动逻辑通常是,当你认识到了课改的某一部分价值时,你就会将那一部分视为最重要的地带。但是,当某一理论、某一方法在实践中被过度解读、过度使用时,又可能走向它的反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都生活在自己思维的深井。无论是眼界、知识结构还是对课改信息的获取,都是构成偏见的一部分。

课改20年之于每一个实践者而言,就是不断打破旧有偏见,然后形成新偏见的过程。纠偏不是用一种经验代替另一种经验,一种声音代替另一种声音,而是在多元理解中抵达真实的课改。

南明教育集团总校长干国祥近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学领域深耕,他倡导深度语文。在他看来,“完美课堂从来不是它的目标,打破旧偏见,形成更好的新偏见,乃是最核心的教学诉求”。所以,纠偏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是既有经验局限性的暴露,是对理想课堂的养护。纠偏是伴随课改全过程的,只有纠偏方能适切、方能平衡。纠偏——自我纠偏——持续纠偏,这才是教育人理解课改的重要视角。

课改正是实践者纠偏意识的觉醒所推动的。课堂从动走向静,从预设走向生成,从控制走向放手,从分科教学走向跨学科整合教学,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都是不断觉醒、不断纠偏的过程。所以,我们会听到另一种观点:表达是倾听的栖息地,输出是输入的加油站,动起来是静下来的集散地,综合教学是分科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纠偏是课改的行动哲学。偏见不需要去消除,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偏见里躬身实践。实践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问题再来纠偏。所以,纠偏是发生在一定时期内的,是具有实践性的,是一种反思性的行动。纠偏是为了更好改进,从来不是虚化的,也不是坐而论道的“理论思辨”。

纠偏是另一种深刻。课改不是单向度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一定是丰富的、复杂的。真实的课改比我们的想象复杂得多,因为许多困难是无法预设的。具备了理解复杂秩序的能力,课改才可能持续加速。改革初期,课改的复杂系统被悬置,许多全新的理念被转化为技术,这对课改会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将教学长期降格为技术,就会陷入“肤浅”。纠偏就是超越技术,超越“肤浅”,就是让课改从摸着石头过河走向专业主义。

纠偏需要有勇气。对于课改人来说,重要的是有勇气去行动,但更有挑战性的是有勇气在既有经验里去纠偏。纠偏的前提是发现经验中的问题,这种发现力需要课改人保持热情、敏感和勇气。课改人要敢于对自己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进行追问,对日复一日的循环性工作进行追问,在追问中纠偏,在实践中走向辩证。否则,今天的改革者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阻碍者。课改人既要对新事物保持敏感的嗅觉和热情,还要对新事物、新概念有免疫力,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视野,否则课改会陷入一种“虚假正确”。

纠偏需要有敬畏心。“知不知”才有敬畏心。课改领域一直存在未知的地带,一直存在陌生的他者和自己,纠偏就是不断走进未知地带,走向陌生的他者和自己。

偏见可以推动课改,也可以阻碍课改。课改初期,不少人对课改充满了偏见,甚至有人在不断唱衰课改,把当下教育的许多问题都归咎于课改,似乎“一切都是课改惹的祸”。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课改在纠偏中要拒绝浮躁之风、作秀之风。当课改与功利主义“勾肩搭背”的时候,所有的纠偏就可能成为那块遮羞布。

《中国教师报》2021年03月10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