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同事爱读《中国教师报》,是因它总能贴近教师的所思所“急”,每当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有困惑的时候,从《中国教师报》中总能找到灵感——我校劳动教育课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
按照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学校将劳动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初期,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往往是单纯“讲”劳动,或是单纯让学生做劳动,教师内心充满困惑。而现在,我校劳动教育课有了很大变化。例如某班举办的“班级美食节”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家长也感觉收获满满。实际上,学校劳动教育课质量提升与《中国教师报》的引领密切相关。
怎样的劳动教育课才是好课呢?在寻找和探索中,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文章《“五育”融合,提升育人质量》使大家深受启发,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师明白了在通往育人质量提升的路径中“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未来的诸育理论,都将在‘五育’融合的理念和体系内得以重建”。从而,我们获得了提升劳动教育课质量的新理念——“五育”融合,明白了在劳动教育课中应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中国教师报引领下,我们还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如何在劳动教育课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实现“五育”融合呢?在常规思维下,学校场地小、没有专业教师、没有可借鉴的资源和经验、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我们虽然在“五育”融合上做了一些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当我们的实践再度陷入新的困境时,《中国教师报》又给了我们意料之外的收获与惊喜。《中国教师报》刊登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校长王彧钊的文章《为生活重塑教育——“在厨房”项目的课程思考》,让我们受益匪浅。教师在王校长 “让教育走向生活,为生活重塑教育”课程观启发下,明白了将学生生活劳动课程化是破解当前客观条件制约、走出劳动教育课发展困境的正确选择。于是,我们打破常规,锁定学生日常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成长需要出发确立课程内容,设计活动方式,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彻底改变,既实现了“五育”融合,又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带来了劳动教育课教学质的飞跃。
“我现在上劳动教育课比过去自信多了。”担任七年级劳动教育课的张老师这样说。《中国教师报》让我们从困惑变得自信,今后我们还将在这份报纸的陪伴下,将更多美好的理念付诸实践。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06月09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