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每一个日夜,都是成长的陪伴

发布时间:2021-07-06 作者:孙亮亮 来源:中国教师报

时维六月,天气逐渐变得燥热。考试结束铃响起,无数学生放下笔,告别了考场,告别了母校,告别了3年的高中生活以及老师们。

再回首,我不禁思考:老师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在高一、高二的两年里,我更喜欢自主学习,除听课以外,与老师没有太多交集,老师对于我的意义似乎不明显。我当时不好意思问老师问题,更倾向于自己解决疑问——毕竟,在当时的我看来,教材内容很详尽,学校的网络、书籍资源也很丰富,足以让我解决知识上的问题。但同时也导致我有一些劣势科目,有时“自己琢磨”却成效甚微。

直到高三,找老师答疑成为我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一年里,找老师答疑的学生空前增多,我这个不大愿意找老师的人也开始行动起来。除了从众心理影响,我觉得物理老师肖乾坤对我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为了让我们“不懂就问”“绝不在知识上吃‘夹生饭’”发明了各种方法——匿名填写问卷、收集表格等。他还说,不管是多傻的问题都可以问,这真让我这个在“问与不问”边缘徘徊了许久的人倒向了“问”这一边。

除了逐渐克服“不愿意找老师”的心理之外,在答疑的过程中,我对于物理学科的态度也发生着转变。我逐渐明白了物理并不是“玄学”,而是一个有规律可依的学科,它的一切都可以回归那些最基本、最不起眼的定义上。可以说,透过物理老师的眼睛,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物理——一个归纳万物之理的学科。

同样,这种转变也在我与其他学科老师的不断接触中发生着。刘赛男老师让我看到了遗传学中的逻辑、生物学科之中的“博爱惜生灵”,看到了一个被生物学科塑造的细腻的人;“闫sir”则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和作文写作的现实意义,让我明白曾经不理解的题目背后包含了对这个时代问题的反思;邱芳老师在一次次的英语作文面批中,让我明白了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是高效传达信息,让我发现了一开始让我觉得“不值一提”的各类信件写作背后的意义……

高三这一年,我与老师们的关系更近了,不论多么痛苦、疲惫,都一直明白我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老师为我“撑腰”。我也明白了老师其实是我的另一双眼,让我带着他们对某一学科的“滤镜”,看到这个学科的根本与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从而让我发现高三是极有意义的一年——它不仅巩固了我各个学科的知识,还洗去了曾有的偏见,让我发现高考本不是学生之“大敌”,反而是引导一个人明白事物之意义、学会承担责任的方式。

毕业季,老师注视着我们一个个走过“成人门”,看着我们走向未来与远方。但是,我认为在风雨无阻的日日夜夜,你们早已陪伴我们跨过了那扇门。因为师者所传之道,不仅仅是“这题怎么做”,更是一种无形之中的影响和坚持不懈的陪伴,使我们真正地“成人”。

谨以此致敬我的老师们。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学生)

《中国教师报》2021年07月07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