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争鸣

勿让课题研究“证书化”

发布时间:2022-05-31 作者:吴维煊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课题研究“证书化”,是指没有进行扎实研究,以拿到结题证书为目的的功利化研究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能提升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研究能力,甚至可能出现数量与质量的倒挂,影响学校的教科研生态。

例如,有的教师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手里有着令人羡慕的多张结题证书,却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有的学校,每年有几十项课题结题,但要问相关教师该校课题研究成果是什么、在校内怎么应用、如何进行成果推广等问题时,却很少有人答得出来。

结题证书,只是课题研究的副产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一旦陷入对证书的过分追求,不仅背离教科研本质,也会对学校许多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如何避免课题研究“证书化”?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去除课题研究与利益的捆绑。目前,许多学校将课题研究与量化考核、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晋升职称、人才项目申报等挂钩,一旦将课题研究与利益捆绑,就容易让严谨的教育科研跑偏。只有去除课题研究与利益的捆绑,研究者才能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找到适合的研究项目,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沉下去把冷板凳坐热,才能研究出对教育教学有用的真成果。

其次,要帮助教师准确评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以拿证书为目的进行“证书化”课题研究,其实质是教师没有开展真正的研究,或没有研究出有质量的成果。因此,学校要帮助教师对自己的研究兴趣与研究能力作出正确评估,帮助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项目,从而降低课题研究“证书化”现象产生的可能。

再次,鼓励教师开展接地气的草根课题研究。调查显示,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选题中,确有一些不接地气的研究项目。一是选题太大,无法进行研究,例如某某文化建设研究,这样的选题缺少具体切入点,很难进行实质性研究;二是选题过于高端,例如学校生命教育的顶层设计研究,这样的选题适合教育决策部门,不适合一线教师。只有开展与教育实践相匹配的课题研究,才能避免课题研究走向“证书化”。

最后,严把课题立项及结题鉴定关。在立项评审时,不仅要看课题选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还要根据申报人的工作岗位及研究能力,做到研究内容与工作实践相匹配,避免各相关要素不匹配的选题被立项,避免无法进行的研究项目被立项。在结题鉴定时,对于不符合结题要求的成果,鉴定人员给出鉴定指导意见,采用延期结题的方式,让课题组调整研究思路,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对于没有继续研究价值的课题,要终止研究。通过严把课题立项与鉴定关,减少“证书化”对课题研究的负面影响。

总之,课题研究一旦陷入拿证书、追求证书数量而忽视研究质量时,不仅让研究陷入“证书化”,还会破坏学校的研究与教学生态。去除“证书化”对课题研究的负面影响,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件大事。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中国教师报》2022年06月0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