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悦读·话题

游戏中教,游戏中学

发布时间:2022-12-28 作者:吴刚平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古文教学一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古文年代久远,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隔膜,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才能转化成学生的“个体知识”。浙江省杭州市硅谷小学特级教师金晓芳的游戏教学研究团队,把游戏引入小古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古文游戏教学设计》一书正是他们多年研究游戏教学的成果。

这本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教学资源,对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用好教科书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在此,我想秉持更为宽泛的立场,从知识论、人性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分析游戏教学对小古文教学乃至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为游戏教学讨论提供某种理论思考。

第一,游戏教学的知识论基础。从知识论的视角看,游戏教学有助于儿童主动参与知识建构过程。儿童在学校学的知识属于已知的公共知识系统,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外在性、静态性的事实性知识。对于儿童来说,把外在的“公共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知识”,公共知识才能有意义、可运用。教学的难点就在于从客观、外在、静态的“公共知识”到主观、内在、动态的“个体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而游戏教学可以为这种迁移和转化提供桥梁,教师通过游戏化的设计,把小古文变成儿童在角色活动中亲自体认的主观内容——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而不是静坐听讲的客观对象——事实性知识。在游戏活动中,作为客观对象的公共知识不断驱动和指引作为主观内容的个体知识发展和提升,两者相互丰富,彼此促进。

第二,游戏教学的人性论基础。从人性论的视角看,游戏教学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属性,即关注和尊重儿童的生理发育和成长规律。二是社会属性,即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心智和行为发展规律。只有理解和尊重儿童的这些属性、原理、规律,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教学决策。比如,儿童对活动本身更容易保持注意力和参与性,所以教学中教师不可过度强调儿童手背好、别乱动,否则儿童会将注意力集中在遵守规则而不是学习上。

游戏教学之所以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是因为它与儿童的自然属性乃至社会属性高度契合。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推动这样的教学改革:一是活动教学,多一些参与性的教学、具身性的教学、体验性的教学,即“动中学”;二是游戏教学,尝试有趣味的教学、有规则的教学、有价值追求的教学,即“玩中学”;三是最优教学,就是有方法的教学、有悟性的教学、有优化的教学,即“巧中学”。

第三,游戏教学的价值论基础。从价值论的视角看,一位好老师应不断追问: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不好的。具体到游戏教学,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游戏教学?在游戏教学中,我们应追求什么、抛弃什么?这样的问题需要反复回答和澄清。如何融游戏于学习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游戏教学的价值论思考和探索也还有巨大的空间和可能,需要每个人去积极探索。

第四,游戏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从方法论的视角看,游戏教学需要关注:好的怎样落实,不好的怎样避免,这些都涉及方法和方法论问题。知识论、人性论、价值论、方法论是四位一体的,只有通盘考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

游戏教学让学生真正获得亲身参与和运用的机会,使得类似小古文这样外在的“公共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个体知识”,让知识在个体身上得以“复活”。在知识论、人性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视角的观照下,游戏教学不仅具有极其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强大的实践生命力。发挥游戏教学的力量,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2年12月28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