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过后的一天,我点开了初中语文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意外翻到《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堂语文课》的录音。听着录音,我的思绪回到炎热的夏日,想起了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水寒。
随着上课铃声响起,初中阶段的最后一节语文课开始了。大概是因为中考将近,最后一节语文课似乎不那么感伤,与平日里没有差别。水寒讲解时依旧称呼我们“诸位”,依旧“不务正业”讲解《论语》,依旧在写板书时因为力气过大而折断了不止一根粉笔。
想象着讲台上熟悉的背影,我的思绪回到了3年前开学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水寒不讲课文、不讲考试,而是来了一段精彩绝伦的自我介绍。我至今仍然记得,当他说“字号水寒”时,不知谁嘀咕了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惹得众人大笑,水寒说“可不是出自这里啊!当年荆轲听完这首诗,下场可不太好”。紧接着,又是一阵嬉笑。后来我们才知道“水寒”出自“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似乎包含了老师对我们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期待。
录音继续播放,过往的记忆如走马灯一般在眼前闪现。
水寒经常跟我们强调写作的重要性,他常说:“无论你们写了什么,都可以发给我,我会给你们一些反馈。”初一初二时,这话全然成了耳旁风,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还是太稚嫩了。在初中以前,我对语文可谓是一窍不通,尤其不擅长写作,这种情况到初二也没有改善。
或许是对语文没有兴趣,或许是对老师有所敬畏,我从未给水寒发送任何文字。直到有一天突然“开窍”,我鼓足勇气给水寒发送了一段300字的短文,在激动与不安中度过了半个小时,突然我的手机一震,一段点评出现在微信中。水寒给出了他的分析和建议,更重要的是,我透过大段点评看到了水寒的欣慰与期望。而正是这种期望带给我鼓励,支持着我开始写作,在初三一年写下超过三万字的文章。水寒改变了我对语文的看法,写作不仅是为了考试,还是表达情感的窗口。
不得不说,水寒作为语文老师有几分清新脱俗。初中3年他讲了不少课文,但更注重对《论语》和孟子的讲解。每次正式上课前,大概有20分钟都是“子曰时间”,他会在黑板上写下一段段古诗文,多以论语为主,讲半节课甚至一整节课的时间,这让他的语文课显得如此特别。
坦率地讲,3年来水寒所讲的《论语》,或因为运用太少,或因为听课不那么专注,我早已忘得差不多,但仍然记得最后一节语文课上的那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话深深扎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是水寒老师赠予我们的毕业寄语,告诫我们不骄不躁,不要眼高手低。
最后一节课的录音很短,只有20分钟,听完后我心里空落落的,不知失去了什么,不知落下了什么。最后一节课上没有的感伤,此刻却一股脑涌上来。正如水寒此前所言,再过一段时间,你们会突然想起最后一节语文课,到那时又会是另一番风味。如今,这风味竟惹得人泪水不知不觉流下来。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学生)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04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